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落实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
作者:内详  文章来源:浙江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4 8:01:1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中国社科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副主任杜欢政浙江省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熊志文 朱渝铖

  中国社科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副主任

  杜欢政

  浙江省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

  熊志文 朱渝铖

  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国家战略。绿色经济是全社会、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是实现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必须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国家战略,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绿色经济的新理念、新思想,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绿色经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鼓励绿色消费,建立循环型社会。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变。加大生态文明理念推广力度,促进社会群体间相互监督,营造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氛围,借助路径依赖,形成发展绿色经济的文化约束机制。促进政府执政理念转变,制定和实施政策应结合考虑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资源环境能承受的程度,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引入和优化绿色GDP考核指标。促进企业经营理念转变,倡导生产方式的低碳技术及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产业微观主体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及行为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个人生活理念转变,提倡健康生活、适度消费,培养绿色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推动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创新。绿色经济不可能完全自发形成,必须有政府的有力措施作保障。借鉴欧美日韩等国的先进经验,推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要完善政府的绿色经济管理体系,使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综合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制度保障。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资源价格形成和补偿制度,实现价格形成和补偿方式的多样化。

  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对节能降耗、废物处理、能源替代等新技术的研发利用、投资、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力度,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不断提高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从生态文明观的角度,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对我国有限的人均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发展模式创新。一方面拓展绿色经济理论研究,形成绿色经济理论体系。把绿色经济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生产函数,纳入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创新过程。构建包含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概念的绿色经济体系、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及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形成绿色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体系。另一方面加快绿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节能建筑、有机农业等“绿色经济”领域的投资,加快培育和发展清洁再生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推动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领域的节能增效,促进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构筑绿色产业体系,形成绿色发展模式。

  推进绿色经济全球化。大力推进绿色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促进形成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倡议各国制定并实施鼓励绿色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地区保护主义。加强区域合作,尤其是发达国家应当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培育绿色经济。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