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生态经济发展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18 9:48:25 文章录入:eedu 责任编辑:eedu |
|
生态经济发展 按照“分区分类”的原则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行循环经济,摒弃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最大限度的发展,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经济效益高的发展道路,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生态型经济体系,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抓好新型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和落后生产能力淘汰三个环节。鼓励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能够支撑和带动本行业快速发展的新建大项目。充分挖掘传统产业的潜在优势,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我省优势产品、优势企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一批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构建和完善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严格控制和淘汰技术工艺落后、高能耗、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产业项目,推进我省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 推行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和产品生产过程中,努力促进“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生产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降低产品能耗、物耗和水耗,最大限度地实现废物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赢。建设一批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科学规划全省产业链,通过连接和闭合产业链,形成企业之间、园区之间、区域之间共生互动的生态产业体系,逐步建立起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经济体系。 “分区分类”布局发展产业。按照环境功能划分的“重要功能区、生态清洁区和污染控制区”的要求布局产业:在中部重要功能区原则上不发展对环境有明显影响的项目,在洋浦、八所、老城、昌江等西部工业开发区(即污染控制区)内科学发展污染排放达标的资源型加工业。按照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对待不同类型的产业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加快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产业;大力发展具有生态、经济双重效益的产业;科学发展带动性强、有资源优势的产业,这类产业能通过合理布局、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手段实现达标排放;发展壮大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产业和环保产业。目标是使环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双重效益的生态型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实现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 (一)加快发展生态优势产业 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优越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发展生态农业要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探索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重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立完善质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标识和市场准入四项制度,加强生产环节监管,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突出“季节差、名特优、无公害”三项特色,树立海南“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全面推进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建成强大防疫体系,加大名牌畜禽产品开发力度,做大做强文昌鸡、临高乳猪、加积鸭、东山羊等传统优势品牌。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海南是世界上仅有的几块未被污染的“净土”之一,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热带风光和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具有建成热带海岛海滨旅游度假胜地的有利自然条件。要充分发挥海南特有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海洋的蓝色生态旅游特色和森林的绿色生态旅游特色,以发展度假休闲旅游为主导,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由单纯的观光型向度假-观光复合型转化。重点发展滨海、热带森林、温泉、湖滨等度假休闲和观光旅游。高标准建设南山文化旅游区、兴隆热带花园、兴隆热带植物园、尖峰岭、吊罗山和七仙岭等国家森林公园、五指山生态旅游区、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西沙群岛等9个生态旅游示范区。 发展生态型房地产业。一年四季温暖如春的气候、全国一流的空气质量、充足的阳光、湛蓝的海水,以及“健康岛”的品牌为海南房地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海南发展生态型房地产业要从自然环境、生态型建筑和生态型居住设施三个方面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充分利用山、水、林、海等自然景观资源,在有条件的城市和集镇推广高绿化率、低密度的低层独立式生态型住宅小区。采用生态设计,推广应用综合成套住宅建造技术和节能、节材、节地建筑新工艺、新技术,加强园林绿化,采用绿色空间来阻隔噪声和美化视野,利用海南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居住小区推广应用太阳能,发展生态型人居建筑。在社区建设生态型的居住配套设施,如垃圾分类收集、市政污水管网、清洁能源、环保交通等,打造中国最适宜人居的房地产品牌,吸引国内外客户来海南安家落户或定期休闲度假。 (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双赢产业 加快发展林产业。海南光温充足,雨量充沛,长夏无冬,温暖湿润,光合潜力大,一年四季都适宜林木的生长发育且林木生长快,具有大力发展林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以培育本地优质品种为基础,加快林业基地建设,扩大珍贵用材林规模,大力开发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推动森林资源多样化,做大做强林产业。重点发展热带速生丰产林、橡胶林、热带珍贵用材林、热带果木林、热带木本花卉、竹产业等。 推广林下产业(复合农林业)。海南森林覆盖率2003年达到54.5%,远期要提高到60%,具有丰富的森林植物资源,森林面积达180多万公顷。利用森林环境,种植喜荫类经济作物或饲养禽类动物,使森林同时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功能,有效解决山区耕地不足的矛盾。大力推广林+藤、林+药、林+观赏植物、林+食用植物、林+禽等立体复合种养经营模式,提高林地资源利用率和森林经济效益。 推广生态养殖业。全省已规划海水养殖区58个,其中滩涂养殖区26个、浅海养殖区30个、深海养殖区2个。提倡“绿色养殖”新理念,大力推行生态化养殖模式,采取人工鱼礁等措施,增加渔业资源量,引进和采用“深水网箱养殖”、高密度精养等先进适用技术,发展高科技集约化养殖,提高近海区的水域生产力。重点发展藻类、贝类生态水产品养殖。 (三)积极发展清洁型优势产业 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充分利用海南发展种子种苗产业的有利条件,发挥国家重点生物实验室优势,进一步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培育优良种子种苗力度,建设一批热带水果、冬季瓜菜、水产、畜禽等良种良苗繁育、繁殖基地。完善良种良苗生产许可证制度,规范种子、种苗市场,壮大海南的种子种苗产业。 加快发展汽车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要加强与国外公司的技术合作,引进性价比高的新车型投放市场,抓住当前良好的发展机遇,加紧扩大产能,形成规模化生产,积极抢占市场。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和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要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南药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现有的产业基础,积极引入智力和技术,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化,加快新药从仿制向自主研制的战略转移,形成一批具有强势竞争力的优势品牌,打造海南生态医药业。大力发展光纤光缆、计算机部件、整机组装等制造业和软件开发,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 培育文化教育产业。充分利用海南的生态环境优势和人文资源特色,尽快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鼓励政策,吸引国内外人才,培育发展以工艺美术产品、广告制作、影视动漫制作等为重点的创意产业。发展以英语培训、旅游培训、高尔夫培训、航空驾驶培训等为重点的职业技术教育产业。发展以足球冬训、帆船训练、潜水培训和全民健身等为重点的体育产业。发挥亚洲论坛的影响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博览、展览、会议等会展产业。进一步扩大三亚“世界小姐选美活动”影响力,积极发展包括各类选美、健美比赛活动的“美丽产业”。 (四)科学发展资源型加工业 大力发展集约型油气化工业。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油气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大公司进入,实施大项目带动,坚持集中布局和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大力发展炼油和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树脂三大合成材料及下游衍生产业,大力发展天然气合成氨、化肥、甲醇及下游衍生产业,延长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把海南建成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重点建设东方天然气化工城、洋浦石油化工园区。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农产品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集团化、集约化。重点发展水产品、水果、瓜菜的保鲜与加工,以及橡胶、畜禽、粮油等精加工。 推进林浆纸及纸制品一体化产业。充分利用我省种植速生丰产林的气候、土地等资源优势,坚持高标准,采用新技术培育良种良苗,加快实施350万亩浆纸林工程。依托科技进步,促进木片生产向林桨纸一体化转变,延长产业链,建成浆纸林-木片-纸浆-高档纸-纸制品的林浆纸及纸制品一体化产业体系。 (五)发展壮大环保产业 扩大环保产品生产。充分利用公众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环保产品日益受欢迎的有利形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具有特色、市场前景好的环保产品。制定政策,淘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为环保产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投融资机制,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培育和组建可降解材料及制品、无氟制冷剂等环保产品的骨干企业,带动全省环保产品的发展。 推广应用新型环保建材。把发展新型建材和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污染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电厂粉煤灰、秸秆、蔗渣等生产市场前景好的新型建材,替代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传统建材。 推动废物资源化利用。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工业“三废”和生活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以“三废”多产企业为中心,集中布局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通过分类、交换、回收、修复、提纯、再加工等技术和方法,把“三废”转化为有用的物质和能量资源,实现消减污染、节约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以生活固体废物为重点,推进生活废物资源化利用。建立以废旧物资回收和集中处理为主的生活废物资源化体系,重点对生活垃圾中的金属、塑料、玻璃等进行回收再利用,有机成分制成高效生物肥,不能再生利用的,制成垃圾燃料用于发电。 (六)发展清洁能源 建设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水电、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制定政策,鼓励使用清洁能源,促进能源结构调整。重点在工业锅炉、城市民用能源和交通、农村热源等领域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建设和完善主要工业开发区的天然气输送管道网络,加大发电、大型锅炉、工业锅炉的煤改气、油改气力度,提高锅炉燃烧效率,减少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条件,加快发展水力发电。在大风和多风热带季风气候比较明显的地方,发展风能发电。建设和完善城市天然气输气管网和配套设施,加大推进服务业、居民热源改气、油改气力度,提高天然气使用覆盖率。大力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燃气化比例。在有条件的行业和地方,充分利用日照时间长等优势推广应用太阳能。在集镇积极普及以煤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在农村结合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活动,大力推广沼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