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世博会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
作者:吴志强 肖建莉  文章来源:城市规划学刊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30 13:55:3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3  2010上海世博会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方向的贡献

    3.1 城市规划技术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届世博会在规划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今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第一,世博会为未来城市建设控制体系的发育奠定了基础。整个世博园区的底板就是生态城市规划的建设实施的整个过程。无论从功能构成、过程体系直到建筑的控制、园区运行的控制,都为未来城市建设发育出非常重要的一套发展与控制体系。如,在世博会实施过程中间,利用水、能、雾、气、地的室外五大要素进行的生态模拟体系,为今后生态城市的建设和控制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第二,世博园区规划建设实施三维仿真可视化的控制管理系统——上海世博会园区虚拟现实系统。该系统真实地模拟整个城市的互动数据,提出城市虚拟现实系统的建议,大大提高未来城市的建设效率。上海世博会园区虚拟现实系统作为上海世博会可持续规划引导控制管理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紧扣世博会规划建设的实际需要,利用现有成熟技术,高效整合现有可视化技术平台,建立结构简明清晰的世博园区可视化管理平台,并建立了真实互动的规划设计方案虚拟仿真环境,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高效、便捷、直观的可视化依据。目前,该系统已经安装到位并进行了大量实际应用,为规划管理、工程管理提供了高效的公共平台。

    第三,把大量的生态技术运用在建造之前。在城市规划阶段主动地进行风能、太阳能、地能的模拟,让未来的城市设计中每一个地方的资源、气候、文化、生活习惯结合得更美好。把大量的生态技术,包括美国LEED系统、零碳等运作、运行上的技术运用在建造之前,通过风模拟、太阳能模拟等技术使建筑更好地回归自然、利用自然,而不是用更好的技术让人脱离自然。

    第四,城市旧城转型,旧房的利用。本届世博会第一次大规模地保留和利用老建筑作为展示场馆,世博园内超过30万平方米的老建筑得以保留,1/4的场馆利用原来的老工业厂房改建,少拆迁近1万户。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的技术也在本次世博会上得到了很好的实验,也是未来规划和建筑学科的研究重点。

    生态的修复、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未来各项新技术的导人,这些城市规划技术在本届世博园区得以发育和实验,将来都是可以推广的,只是在推广时按照各地的不同的条件来完成。对整个城市规划学科来说,对这些新的规划技术的研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3.2 城市规划当前主要的问题是解决城市与地球之间的问题

    城市规划解决城市问题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战之前,城市规划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城市里的人能否生存的问题,包括高密度的问题、流行病的控制、污水的处理等问题。到今天为止,通过现代的城市规划技术,如管线、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二战以后,以上的城市规划技术已经非常在行,城市规划解决的主要问题变成为人在城市里生存的利益分配问题。比如城市社区理论、公众参与、社区参与理论等,都是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第二个阶段,就是现阶段,人们生活的城市已经对城市所在的地球形成了威胁,这是当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城市将成为地球的“皮肤癌”?抑或为地球锦上添花?城市规划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对“第三代城市”的研究,使其为地球增加光彩,成为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重大命题。

    3.3 一个好的城市学者(urbanist)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规划师(planner)

    回顾2010上海世博会的规划和实施经验,其中的关键点是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需求的深入理解,对城市运行机制的全面了解,对城市科学有非常在行的研究,这是做好能够切实解决城市问题的城市规划的前提。正如研究好人体本身科学的人才可以作为医生,研究好城市科学的人才可以成为规划师。

    在本届世博规划中,还有一点体会就是作为城市规划学科学者,与总规划师的工作存在重大的思想方法上的差别。总规划师必须面对很多实际情况的限制:首先是时间有限,这是一个世博会,是一个很短的时期内要完成的城市的重大事件;其次,资金有限,要用有限的资金做出最多的成果;第三,技术有限,所有的技术运用必须是2010年的技术,展示2005年的技术就过时,运用2012年的技术则会有风险。比如,这次世博会将2010年的LED技术、太阳能地热发电系统等技术发挥到极致,而做不到的就只好放弃。比如,原南市发电厂的高大烟囱,原本准备做一个太阳能发光体,后来因为不成熟就放弃了,现在被设计成了一个温度计。因此,总规划师需要较强的平衡协调能力,在时间、资金、技术的有限条件下取得一个综合平衡点。

    参考文献:

    [1]吴志强.论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2010主题[J].现代城市研究,2003(1):7-10.

    [2]吴志强.世博会选址与城市空间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5(4):10-15.

    [3]胡晓华.作为大型城市事件的世博会对城市的影响研究及其对策[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3.

    [4]吴志强.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设计及其哲学思考[J].建筑学报,2007(10).

    [5]吴志强,冯凡.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同济国际联合体方案构思解读[J].城市规划学刊,2004(5)。

    [6]吴志强,车乐,邓小兵.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的绿色思考[C]//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2004-12:180-191.

    [7]吴志强,车乐.上海世博会生态评价标准体系研究[C]//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第二后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

    [8]车乐.2010上海“生态世博”规划导引指标体系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3.

    [9]吴志强,干靓.上海世博会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M]//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01.

    [10]吴志强,李欣.历届世博会到达交通组织的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6(4):61-67.

    [11]吴志强,李欣.历届世博会园内交通组织的发展演进及特点分析[D].城市规划学刊,2006(5):46-52.

    [12]干靓.作为大型城市设计实践的世博会规划设计过程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03.

    [13]薄力之.世博会重要场馆设计可持续导则研究[D].同济大学硕大学位论文,2008-06.

    [14]邓小兵.2010上海世博会开发运行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3.

    [15]李昕.以战略性项目建构和谐城市的控制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02.

    作者简介:吴志强,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prof.wus@gmail.com;肖建莉,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师,shirley_jlxiao@hotmail.com

上一页  [1] [2] [3]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