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江苏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2 20:34:2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三、重点任务

  (一)着力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以支撑环境质量改善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重点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加快关键装备国产化进程,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

  加快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在节能、废水处理、烟气控制治理、固废资源化、环保新材料、环境监测仪器等领域,重点攻克20项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即:超高效节能三相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等高效机电节能技术,新型高效低污染制冷热泵,湖泊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及蓝藻治理与资源化,高负荷生物脱氮除磷,高盐度难降解有毒有机废水、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30万千瓦以上燃煤火电厂机组可资源化脱硫脱硝,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销,氮氧化物控制,钢铁及化工等行业烟气脱硫,国Ⅴ以上排放标准汽车及国Ⅳ以上机动车尾气催化净化,碳捕捉及回用,低温多元催化,烟气微量重金属去除、有毒有机废气处理,二恶英控制,大型燃煤电厂锅炉电袋复合高效除尘,600t/d以上大型城市垃圾焚烧及无害化与资源化,电子垃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土壤污染控制和修复,环境空气、水质智能监控系统及其核心传感单元和传感网络技术,超滤、电渗析和反渗透等有机无机复合膜、分子筛膜及组件。同时,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实施一批重点产业化、规模化项目,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着力发展高端化产品

  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重点发展基础条件好、市场潜力大、整体带动性强的节能装备产品、水污染防治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环境监测仪器、环保材料和药剂等产品集群。至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

  1.节能装备产品。重点发展循环流化床、工业余热、生物质发电等节能环保型锅炉。加快开发冶金高炉煤气、石化催化重整烟气、建材窑炉尾气等余热发电或制冷成套工程化设备,重点攻克吸收式热泵、低温强化换热器等关键设备。加快发展高压变频调速、静态无功补偿等节电装备,与变频调速等技术结合的水泵、风机、压缩机、电动机等节能机电产品。加快半导体照明关键材料和专用芯片、大功率器件的产业化,着力发展半导体照明在景观、城市道路、汽车、室内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相变储能材料、薄膜型热反射材料、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等,并实现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太阳能热水器、地源热泵等关键装备。

  2.水污染防治装备。重点发展水体富营养化防治修复、蓝藻治理与资源化、城市污水、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和化工、造纸、酿造、印染、制革等工业废水处理设备,提高格栅、曝气、刮泥、吸泥、污泥提升及脱水、水泵、风机的综合性能与处理能力。加快发展厌氧好氧活性污泥高效低耗污水处理专用配套系列设备。

  3.大气污染防治装备。重点发展高可靠性、低消耗、副产品可资源化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工业有机气体净化设备,国Ⅴ以上排放标准汽车及国Ⅳ以上机动车尾气后处理催化剂与设备,提高整机的技术含量和自控水平。加快发展高效洁净燃烧和高效高温低阻袋式除尘器、电袋合一除尘设备及其高效清灰设备。加快发展二氧化碳捕获、分离、封装与贮存、利用装备产品。

  4.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重点发展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有毒有害废物处置、电子垃圾、生活垃圾处理等成套设备。加快发展垃圾分选、焚烧处理、资源化、有毒有害废弃物焚烧及二恶英控制成套设备等。

  5.环境监测仪器。重点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智能化的环保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测量、分析仪器,高性能智能化传感器、各种在线检测、数据采集和远程终端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光学、热红外、超光谱等先进的遥感探测设备。积极运用传感网技术,加快传感网对电机运行状态、建筑供热和制冷过程、大气和水环境实时监测应用,提高现有传感器的可靠性、精密度和智能化水平。

  6.环保材料和药剂。材料:发展卫生填埋衬里材料,离子交换和吸附树脂,超滤、电渗析和反渗透等各种膜组件,与污染治理设备配套的新型填料,耐高温、耐腐蚀玻璃纤维及其膨体纱过滤布、高密度聚乙烯衬层、高效复合声学和核辐射防护材料等。药剂:重点发展与污染治理设备配套的高效杀菌剂、灭藻剂、破乳剂、絮凝剂、清洗剂(低磷或无磷)、脱色剂、醇雾抑制剂以及氯氟烃替代品等。

  (三)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基地

  以构建技术开发、成果孵化、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一体化的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为目标,重点推进“五区一园”建设,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创新活力勃发的产业发展高地。至2012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300亿元。

  南京节能环保服务业集聚区。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科教优势,以东南大学、南京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等节能服务机构为核心,组建以节电为主的节能机电产品推广和服务联盟,在加快推进企业电机系统、冷却系统、控制系统等节能改造工程的同时,努力向外拓展服务空间。以南大等高校,在宁部、省属环科院(所)及中环工程、龙源环保等骨干企业为依托,着力发展环保技术咨询、技术集成和解决方案、环境监测、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等环境服务业;创造条件建立以南大环境学院、东大能源与环境学院、南工大膜科学技术研究所、省环科院等为核心圈的环保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学研合作实体,构建国际化环保科技研发基地。力争将南京打造成辐射全省、全国一流的节能环保服务集聚区。

  无锡节能装备(产品)制造集聚区。以双良、小天鹅、无锡压缩机、安捷机电、华光锅炉等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节能家电、节能型机电、绿色照明、节能办公和信息、高效节能锅炉(窑炉)、建筑节能等产品和技术;构建稀土永磁电机、热泵空调、电镀环保节能、高效传热与节能、太阳能与建筑节能等工程研究中心和机电产品节能环保检测服务中心等平台,把无锡打造成国内先进、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节能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基地及高端节能产品制造基地。

  宜兴环保产业集聚区。整合宜兴环保科技园和高塍镇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烟气脱硫脱硝、污泥处理装备和环境服务业;构建科技成果孵化、工程研究、质量检测、技术与产品交易平台,创造条件,创办中国宜兴环境学院;培育开展环境工程总包、具有品牌特色、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10家、超亿元企业50家,建成重大环保装备制造、出口基地和全国“两化融合”的环保装备产业示范区。

  苏州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以苏州高新区和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节能技术与装备、环境治理技术与装备、环保新材料、空气净化技术与装备、环境监测仪器和节能环保服务、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着力构建以低碳与环境技术为核心的中新生态科技城、中节能苏州节能环保产业园及以环境能源交易所为核心的技术交流与转让平台,建成国内最大的环境工程和咨询商务中心、环保产品和技术交易代理中心、环保高新技术孵化中心,将苏州打造成集节能环保技术研发、生产、示范于一体,国内领先的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

  盐城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以盐城环保产业园、建湖节能电光源和阜宁环保滤料集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烟气及固废治理设备、节能电光源和环保滤料;构建节能环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绿色照明研发(工程)中心、中国建材节能环保产业研究院等研发服务平台,将盐城建成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环保装备、节能电光源和环保滤料基地。

  常州环保产业园。重点发展水务、大气污染治理、废弃物处置资源化、环境监测仪器、节能装备(产品)、生物类环保产品;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节能环保研发机构和装备制造企业;培育1-2个中国名牌产品,15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将常州环保产业园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孵化推广基地、技术和产品展示交易“大型超市”、技术咨询与服务综合平台。

  (四)着力推进节能和环保服务业发展

  以完善产业链,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为目标,大力发展工程承包、设施运营、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合同能源管理、成果转化、物流配送和人才培训,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节能环保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

  1.节能服务业

  培育和发展节能服务机构。打造公益性节能服务平台,配合政府开展节能技术推广,为中小用能单位进行节能诊断,提供公益性节能咨询服务;支持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节能服务公司联合重组,拓展服务领域,增强竞争力;鼓励节能技术和管理水平高的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本行业其他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服务;按照做精、做专、做强的目标,培育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专业服务机构,为工矿企业、建筑用户、商业机构、党政机关等提供专业能源审计、节能项目设计、节能设备和材料采购、人员培训、节能量监测、信息咨询等服务。

  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引导技术研发、设备生产和投融资机构,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节能服务,推行金融租赁等多层次、有特色、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按照市场规律和服务对象需求,创新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造条件,开发项目融资等业务新品种,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提高节能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鼓励国内外知名节能服务机构进入我省节能服务领域,吸引国外知名节能服务公司将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落户我省,带动我省节能服务机构的发展;支持节能服务机构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积极推动我省节能服务机构开拓省外、国外市场。

  2.环保服务业

  做强环境工程承包服务。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以污水处理、大型燃煤电厂脱硫脱硝、城市垃圾、危险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为重点,以重点集聚区为依托,培育一批环保工程技术方案设计、施工、运营服务的大型工程总承包或项目总承包企业集团。至2012年,全省具有总承包资质和能力的单位达10家。

  做优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以环境污染治理和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为重点,积极推行特许经营模式,促进运营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一批具有专业化运营资质的企业,大力培育以城市污水、工业废水、除尘脱硫、生活垃圾、自动连续监测为主的环保设施持证运营企业。

  做实环境信息服务。进一步规范和发展环保技术、管理和信息服务,大力发展生态效率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环境保险理赔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依托全省环保产业园,以环境咨询、解决方案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积极建设网上环保技术装备超市、环境工程远程诊断、多元环境信息集成与可视化、技术成果交易、网上人才学院等信息化平台,率先在长三角地区建成苏锡常环境信息技术产业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