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环保人物李弘:阿拉善沙漠中的西北傻狼
作者:记者金石  文章来源: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5/11 15:45:0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父母送他上大学,指望他离开经济落后的陕北黄土高坡,东进繁华大都市干番大事。然而,他的走向却恰恰相反,到了比陕北更偏远的内蒙古西部沙漠。

  “西北傻狼”乃网名,本名李弘。他确实有股“傻”气,“傻”得耐人寻味。记者利用“五一”假期深入到阿拉善沙漠,寻访这位”傻狼”。

  走进沙漠

  5月1日上午10点多,记者从西安出发,翻六盘山,越贺兰山,过腾格里沙漠,向西北方向马不停蹄行驶了23个小时,次日9点多才到达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左旗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浩特。

  阿拉善左旗位于内蒙古西部,这里无论是建筑还是植物,间距都比西安大,大得暴露出片片荒凉的沙漠。枯草站在一个个坟头大小的沙包上,向世界炫耀自己的生命力。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前一天半夜刚从北京返回的李弘。他个头不高,留着串脸胡,上身为草绿色的摄影服,下身为草绿色、贴了许多口袋的休闲裤。

  李弘治沙地点在100多公里以外的吉兰泰镇召素套勒盖嘎查。嘎查相当于内地的行政村。我们一起前往召素套勒盖。

  等了一个多小时,才坐上去吉兰泰镇的班车。因从吉兰泰镇政府所在地到召素套勒盖嘎查没有班车,我们在镇上等了4个多小时,直到天黑,方通过召素套勒盖嘎查牧民巴力联系到一辆能穿越沙漠的吉普车。就是这皮实的吉普车,也经不起沙漠的折磨,此行中多次出现故障,25公里路走了近3个小时。

  人生转折缘自一场报告

  有时人生的转变,是那么轻而易举。李弘人生转折点,仅仅是听了一场报告。

  李弘家在延安市,1999年他进入西北大学学习。2000年底的一天,李弘看到一则我国著名环保人士、中国大学生绿色营发起人唐锡阳到西安作报告的海报,怀着好奇心走进报告厅。唐锡阳报告中关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肆意破坏、我国生态现状、唐锡阳与美国人马霞的环保爱情,还有原云南省林业厅干部奚志农不怕丢掉工作保护滇金丝猴等故事,令李弘激动不已。他感觉在关注环保的人还不多的时候做环保卫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发誓从此将一生奉献给环保事业。

  身后有88位企业家

  召素套勒盖嘎查不通电,但巴力家亮着电灯,李弘解释是风力发电,这也是他在这里从事的召素套勒盖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的具体措施之一。

  李弘告诉记者,阿拉善高原有巴丹吉林、乌兰布和和腾格里三大沙漠,面积为中国第二,世界第四,是我国最大的沙尘源地之一,影响我国的西北、华北地区。2000年华北地区9次沙尘天气,有8次源自阿拉善。这三大沙漠即将连片,威胁当地人民的生活,部分牧民已沦为生态难民。为了全方位综合治理阿拉善沙漠,全国88位企业家于去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会聚阿拉善,共同发表《阿拉善宣言》,联手成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每人每年捐资10万元,作为协会的公益基金。召素套勒盖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就是SEE生态协会开展的第一个项目。该项目于去年8月开始实施,在李弘到来前,已推动了风力发电、太阳能灶、节柴灶等具体项目。今年1月,李弘应聘担任该项目官员,2月份上任以来在进一步扩大以前工作成果基础上,又推动了沼气池项目。

  李弘不仅负责召素套勒盖项目,还协助有关人员调查、评估SEE生态协会新的启动项目。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由SEE协会设立的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奖“阿拉善SEE生态奖”在北京首次颁奖。由李弘帮助整理评估资料和项目展示的阿拉善左旗牧民模仿飞播种草项目排名第一,获得一等奖,李弘参与的古胜村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共进项目排名第二,获得二等奖。

  星星知道他的心

  吃过晚饭,已近午夜。李弘毫无倦意,和西安去的环保志愿者马空军及两位前来进行考察活动的北京青年聊了起来。

  李弘2002年接过了西安大学生绿色营队长职务,当年他带领绿色营前往陕北考察治沙情况。2003年寒假,李弘组织西安大学生绿色营成员“给母亲河拜年”,徒步考察渭河。面对严重污染的状况,大学生们跪倒在渭河畔,代表人类向母亲河认罪。此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从此,有关治理渭河的呼吁此起彼伏,有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治理方案。2004年6月,李弘作为志愿者前往贵州省西北隅的黔西县素朴镇,参加古胜村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共进项目,随后由于召素套勒盖项目急需李弘上任,他没有回家,直奔内蒙古。一年多他都未能和父母团聚。

  当都市里的年轻人为自己的工作、待遇朝思暮想时,有谁能知道,在边远的沙漠中,李弘等人夜不思寐,为人类、为公众焦虑。他们时而语气沉重,时而声调激昂。星星似乎产生了共鸣,摩肩接踵会聚天空旁听,满意地眨着亮晶晶的小眼睛,地上的梭梭(植物名)也随风弯腰点头。

  在这里工作是他的夙愿

  29岁的巴力告诉记者,他家有2万多亩草场。20年前,这里的天然梭梭林十分茂盛,可是这十多年由于人口增加,烧柴量增多,天然梭梭林被大量砍伐,急剧减少,畜牧业受到严重影响。

  李弘说,召素套勒盖项目,是要引导群众寻找新的能源,减少对梭梭的利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项目具体实施,由群众自己选举成立的项目管委会负责,管委会成员属于义务工作,没有任何报酬。这样做是为了让群众意识到生态保护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项目结束后,他们还能够自觉保护生态。

  召素套勒盖蒙文的意思为“有钱的疙瘩”。而召素套勒盖的南面,远远可以看到两座沙包,人们称它们为“金疙瘩、银疙瘩”。这些名称,寄托了当地群众多少美好的愿望。

  李弘说,群众都会为子孙后代的幸福着想,只要方法得当,他们会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召素套勒盖群众自发设立了生态保护区,并制定了保护梭梭林的村规民约。

  吃过早饭,李弘去检查群众沼气池建设情况。他翻过一个个沙丘,在沙漠里留下一溜深深的脚印。这里的群众与李弘很熟,远远就和他打招呼。李弘和群众亲热地聊天,顺便下地帮群众干农活。李弘说,他感觉在这里工作十分舒心。

  大学也应培养“梭梭”

  不同地方人,对走西口有不同的理解。陕北人称西去宁夏为走西口,宁夏人称西去内蒙古为走西口。如今的李弘所在的位置,对于他们陕北人来说,是走西口的走西口。

  记者问李弘:“召素套勒盖项目还得几年?”“两年。”“你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里?”

  “说不清。我又兼任了吉兰泰二队天然梭梭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官员,最近就要开始工作。”

  “你准备什么时候结婚?”

  “30岁以后吧。我现在没有一点积蓄,等以后有了经济基础再考虑。”

  “为了环保事业,你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现在回头想是否后悔?”

  “不后悔。任何一项事业,总是要有人为此作出牺牲的,不然,任何事业也不会成功。”

  “如果你当年在大学里学植物类专业,而不是去搞环保宣传活动,是否比现在搞生态保护项目更顺手?”

  “不一定。现在转行的人很多。如果不是那些年参加环保活动,我也没有现在的环保意识,可能早就不从事环保工作了。对于我来说,树立环保意识更重要。同时,我现在从事的工作,需要的是综合知识,不是单纯的种植技术。”

  “上大学好像对你没有任何用处?”

  “不是。我虽然没有把我的专业学好,但在大学听了许多其他方面高层次的讲座,学到了许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以后还会进大学学习社会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当然不是为了拿学历。现在许多人把学校当做工厂,对所有学生都用一个标准衡量,希望他们按部就班地拿学历,成为科学家或文学家。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社会上也容纳不了这么多‘家’。大学既应当培养可以做栋梁之才的参天大树,也应当培养能抗旱、抑制沙漠的‘梭梭’。”

  李弘从贵州前往内蒙古时,曾在西安转车,逗留了一天,我市许多环保人士为他送行。小天鹅艺术团教师、“地球奖”获得者刘文化等人像送英雄一样,将李弘送到了内蒙古。刘文化说:有知识不如有能力,有能力不如有觉悟。尽管李弘专业知识方面不如他的大学同学,但他今后对社会的贡献,一定会进入同学中的优秀行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