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 |
作者:郭福平 文章来源:科学教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4/26 9:52:0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1982年建立,1994年4月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423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天然次生林、黑麂、红腹角雉等。 一、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境内。 二、自然环境 保护区由东向西逐渐升高,垂直高差1848米,海拔高度大于1000米的山峰有26座。区内沟谷纵横,悬崖峭壁,山势十分险峻。气候年均温8.3~13.1℃,降水量1933毫米,大部分集中在4~10月,尤以6月雨量较多。区内有七条小溪分别汇成江坪河和毛竹河,注入水渫水。渫水在右门县城西江入澧水。 三、植物资源 保护区维管束植物有2200多种,其中蕨类有200多种,区内木本植物有832种。植物区系极为丰富,是研究木本植物区系的基地。植被垂直分异明显:
(1)海拔340~1200米为常绿阔叶林带,主要代表性植物为壳斗科、山茶科、樟科、杜英科、冬青科、山矾科的常绿树,群落外貌常绿、多层结构、多种树混交,树高约20米,层外植物有大藤本,附生植物有苔藓,800米以下是低山针叶林,主要为马尾松和杉木林; (2)海拔1000~1600米为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常绿树种为壳斗科的石栎属、栲属、青冈栎属占优势,同时伴有木兰科、樟科、山茶科、杜英科、蔷薇科、五加科、山茱萸科、木樨科的树种,落叶树种以鹅耳枥属、槭属、椴树属、水青冈属、漆树属、桦木属、杨属占优势; (3)海拔1400~1750米为中山落叶阔叶林带,林冠上层主要由落叶乔木组成,间有少量常绿阔叶树种,下层主要为箭竹、黄杨、猫儿刺等; (4)海拔1400~1700米的山脊、山顶为常绿针叶林带,主要为油松林,其次为铁杉林,伴生树种有巴东栎、香冬青、乌冈栎、猴头杜鹃等; (5)海拔1600~1700米以上为山地灌丛草甸带,灌丛、草甸镶嵌分布。 国家保护植物一级有珙桐;二级有伯乐树、连香树、银杏、光叶珙桐、香果树、杜仲、鹅掌楸、巴东木莲、伞花木、白豆杉;三级有金钱槭、领春木、闽楠、白辛树、紫茎、红豆树、银鹊树、华榛、天麻、黄连、八角莲等。 区内珙桐分布极广,最大株高达30米,胸径达75 厘米,除少数幼树,全部开花结果,并已进入盛果期。 壶瓶山特有植物有壶瓶花楸、长果秤锤树等。药用植物有1019种。 天麻(图1) 图1 兰科植物,多年生寄生草本,高60~100厘米,茎直立,黄赤色,叶退化成鳞片状,顶生穗状的总状花序,花黄赤色。蒴果,种子多数,花期6~7月,果期7~8月。根状茎入药。具有祛风、镇痛功能,主治头痛、眩晕、中风惊厥、手脚麻木。 四、动物资源 保护区野生兽类有40种,鸟类有19种,蛇类13种,昆虫类250种。 国家保护动物,一级有金钱豹、黑麂、黄腹角雉;二级有猕猴、大灵猫、小灵猫、穿山甲、红腹锦鸡、红腹角雉、白鹇、勺鸡等。 (一)大灵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图2) 图2 食肉目,灵猫科。体型大于家猫,体长60~80 厘米。头略尖,额部较宽。肛门下有芳香囊。体斑黑褐色,口唇淡白,耳基纯黑。背脊有一条纯黑色的粗硬鬣毛,颈侧、喉部有3条波状黑白相间色环。 大灵猫生活于林缘灌丛或草丛,独栖生活,夜行性。以小型兽类、鸟类、蛇、蛙、鱼、蟹类、昆虫、果实、种子为食。多在1~3月发情,4~5月产仔,每胎2~4仔。 (二)小灵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图3) 图3 体型比家猫略大,体长46~61厘米。嘴吻尖突,颜面狭窄,全身棕灰色,背中线无粗硬鬣毛,体侧无条纹。腹部灰白,尾具7~9个暗褐色环。 小灵猫栖居茂密山林、丘陵台地,夜行性,以地面活动为主,善于攀缘、以鼠、鸟、蛇、蛙、蜥蜴、昆虫为食,也吃野果。每年5~6月产仔,每胎4~5仔,2岁性成熟。 (三)黑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图4) 图4 偶蹄目,鹿科。叉角短,长在额部突起部分,体毛颜色深黑褐色,头部浅褐色,尾巴的下侧为白色,在前额和叉前之间有发育良好的浅褐色的长冠毛。眼后、头后部和耳背面呈浅褐色。 黑麂栖息在山地丛林中。有游走觅食的习性,吃几口食物,走动一会,又回过头来觅食,恐惧感强,多独居生活。以乔木、灌木嫩枝叶、花、果实或草本植物为食。 (四)红腹角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图5) 图5 鸡形目,雉科。雄鸟头顶两侧各有一浅蓝色的肉角,眼睛周围为蓝色的裸区;后颈、背及两翅表面暗栗红色,杂以具黑缘的珠灰色眼斑;下体栗红色,各羽具一大型珠灰色圆斑;喉下具钴蓝色的肉裙,在繁殖季节扩大,中央密布淡蓝色点斑,两边缘具纵行排列的红色点状斑。雌鸟上体灰褐色,杂有黑、淡黄及白色点状斑;下体大部分棕黄。 红腹角雉栖息针叶林或赤桦林中,繁殖期为4~6月,在树上筑巢。每窝卵3~5枚,孵化期26~27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