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黑龙江省支持生态建设促进农业吐芳香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5/23 11:26:3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庄园化治沙,我只见过两处,一处在尼罗河畔,一处在中国泰来县,这种模式值得推广。”这句评语出自联合国世界治沙组织总代表西古?皮埃尔先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省近几年财政支农致力于生态农业建设所得取的显著成效。

  以实施“天保”工程为龙头,促进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自1998年启动实施“天保”工程以来,中央财政共补助资金95.1亿元,地方配套资金1.2亿元,累计调减木材产量1466.1万立米,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缓解和遏制作用;经营区域内有林面积由1997年的745.3万公顷增加到2004年的826.2万公顷,增加了80.9万公顷,森林覆被率由1997年74.1%%提高到2004年82.2%%,增加8.1个百分点;森工企业七年减亏2.2亿元,使企业经济危困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通过财政专项补助,第一批一次性安置14.4万名富余职工。同时,有效保证了公检法、文教卫生、离退休人员支出,减轻了企业的社会负担。

  自2001年开始,在34个县、43个单位开展了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试点,全省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试点面积2500万亩。落实管护人员7675人,管理人员631名;2004年又在28个县、32个单位开展了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试点,安排资金2000万元,落实管护面积293.1万亩,安排管护人员201人,管理人员117人。实现了以个人管护人为主,联合、专业队管护为辅的多种管护形式,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环境得到了提高。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大大降低了火灾的发生率、损失率。加强了中心测报点及测报网络建设,遏制了森林病虫害发生和蔓延,全省公益林区病虫防治面积累计达到540万亩。采取“突出重点、规模推进”的方式,推动了退耕还林工程的有效实施。2000年至2004年末,共完成国家下达给我省的退耕还林面积360万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累计向退耕农户供应粮食38万吨,从2004年10月1日起退耕还林由过去每亩补助粮食100公斤改为每亩发放现金140元后,省级财政已下拨退耕还林资金9.45亿元。

  以治理风沙和水土流失为重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把治沙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突出在治沙重点的泰来县进行立项,连续多年扶持,注入了大量的资金,旨在探索出沙地治理的新模式。累计在豆海、江桥、文胜三个项目区投入资金1588万元,治沙面积6万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生态环境治理,实现了人进沙退,改变了“大沙包,风刮土就?,春种三遍,难保半成苗”状态。在庄园化生态经济治理模式带动下全县有350户农户参加沙地治理,治理沙地面积2万多亩。

  我省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立起了田间蓄水、抗旱保水、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技术体系,加快了水土保持步伐,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治理小流域312个,冲沟2320条,横坡改垄24万亩,种植地埂生物带6.4万亩,修坡式梯田19万亩,栽植水土保持林15万亩,修截流沟23万延长米,修建塘坝、谷坊等各种水利工程建筑物32.7万座。为控制草原沙化、盐碱化和退化,农业开发共实施人工种草18万亩、草原封育77万亩、实现草源灌溉25万亩。如安达市太平庄草原建设项目区,开发前牧草产量不足50公斤,草原植被盖度不足30%,优质牧草不足15%%,牧草高度在20公分以下,草原碱斑裸地占整个草场的1%以上。2002年农业综合开发立项投资442万元,改良草原1.5万亩。开发建设后,草原植被盖度达到90%以上,优质牧草达85%以上,平均牧草高度达到60公分,碱班基本消失,羊草亩产达到200公斤,苜蓿亩产达到了400公斤。仅种草一项,农民就比种粮亩多收入40元左右。

  为改善大庆及周边地区“三化”的恶劣环境,省财政厅积极向国家进行了争取,2002年,中央投入我省大庆及周边地区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项目资金7500万元,涉及呼兰区、大庆市区和肇源县、明水县等四市十六个县(市)、区,实际治理面积26.7万亩,完成打机井184眼,购喷灌设备124台,铺设围栏369254.8米,栽混凝土桩97086根。2003年,中央投入我省大庆及周边地区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项目资金26448万元,涉及呼兰区、大庆市区和肇源县、明水县等四市二十一个县(市)、区,实际治理面积达到175万亩。2004年,我省申请中央投入我省大庆及周边地区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项目10076万元,涉及呼兰区、大庆市区和肇源县、明水县等四市二十个县(市)、区,治理面积将达49.6万亩,预计2005年上半年实施。同时,用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6亿元用于农村能源建设,使27个县的2.2万农户农村能源设施得到改善。

  2005年,省级财政安排天保工程配套资金6000万元,比上年增加2000万元,安排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000万元,用于推进生态大省建设。重点支持林业项目,推进林业体制改革,促进林业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支持有关部门完成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湿地保护以及绿色通道和农村造林等工作任务。支持搞好黑土地水土流失、草原“三化”综合防治工程和三江平原生态建设,建造良好生态环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将在风沙严重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县份,以营造防风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为重点,改善项目区农业生态环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