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能源合作:趋势与问题
作者:王海燕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29 19:55:2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逐渐稀缺性,能源问题渐渐成为全球的热门和敏感话题。到21世纪初,能源问题的全球化趋势与政治化趋势愈演愈烈。由于同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俄罗斯和中亚地区都是能源富集区,作为世界主要的能源进口国,中国对该地区的能源问题也愈加关注。随着2006年12月中哈原油管道开通,中国拥有了第一条陆路能源管道。到2009年12月,中国开通了与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相接的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能源合作对中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能源市场大幅震荡,供需发生较大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拥有全球最大买家和卖家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间的能源合作出现了哪些新的趋势,存在哪些新的或早已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这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土库曼斯坦属于中亚国家,本文也将涉及。

一、上合组织成员国能源合作的新趋势

1.1 上合组织能源供求格局发生较大改变

    2009年是上海合作组织在能源合作方面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年。2009年l2月14日,中国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四国元首共同出席在卡拉库姆沙漠举行的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通气仪式;12月27日,俄罗斯总理普京出席了在纳霍德卡近郊科济米诺港举行的俄罗斯“太平洋石油管道”海上出口系统开通仪式。紧接着,2010年1月6日,伊朗总统内贾德出席了伊朗—土库曼斯坦两国间第二条天然气运输管道的通气仪式。以上各项规模巨大的能源合资合作项目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及观察员国间实施,上合组织能源供求格局因此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区域内多边互利合作模式逐步形成,欧亚大陆和里海地区的能源版图被一点一点地改变[1],并很可能改变世界能源控制的“大博弈”格局。中亚地区能源合作面临全面洗牌,欧美主导的能源“超大型企业”、大利益集团将不再占据显著优势,上合组织各国政府主导的区域能源合作逐渐取得控制地位。

       1.2 成员国间能源长期供求格局形成,相互依赖加深

    近几年,上合组织内部双边和多边能源合作得到加强。最显著的证据是,俄罗斯正在成为中国能源的主要供应国之一。2009年2月17日,中俄签署了两国间有史以来最大、俄方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能源合作协议:俄承诺向中国提供3亿吨石油,以换取中国向俄两家石油公司提供250亿美元的贷款。10月13日,俄中又签署了俄向中国供应天然气基本条件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未来俄每年将向中国输送700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中国年消费量的80%左右,输气管道将在5年内建成开通[2];协议还规定了俄输华天然气的西线与东线方案:西线方案从西西伯利亚向中国每年出口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东线方案从东西伯利亚、远东和萨哈林向中国每年出口380亿立方米天然气。2009年12月30日,俄石油公司与中国签订了每年对华供油1500万吨的20年期合同,该公司将帮助中国建设石油加工厂,并在中国开设加油站;允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涉足俄罗斯的油田。此外,2010年哈萨克斯坦通过俄罗斯领土出口石油总量将不少于4600万吨,2011年、2015年将分别达到每年4500万吨和6400万吨,到2020年则要突破6900万吨[3]。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争取哈萨克斯坦的铀和石油项目。2009年吉尔吉斯斯坦从乌兹别克斯坦进口26000立方米天然气,2010年将进口25000万立方米。2009年l2月,中石油等中国公司赢得了土库曼斯坦南约罗坦天然气田的开发权。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