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圆明园防渗工程的联想 |
作者:沙漠中的月亮 文章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2 22:18:04 文章录入:沙漠中的月亮 责任编辑:ahaoxie |
|
如果仅从环境方面考虑,这是正确的,自然是最好的。现且不评论这项工程的利弊,先看一下北京的水源环境。 从战国时的幽、蓟,到辽的南京,金的中都,元代的大都,直到明清的帝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中心。这里北有潮白河、西有永定河、南有大清河,三个水系周边环绕。大体说来,在一定的社会、人口条件下,是个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北京周边曾有过大片的湿地,其面积、水量和形态都远远超过今天。 北京城西北曾有大片水面。其源一为古永定河(称湿水或芦沟)之一支,从石景山北麓注入京西北山前平原。京西北另一水源是西部山区(燕山余脉)地下水自然涌出形成的诸泉。泉名见于记载者的不下十余。最著者有今昌平县附近的白浮泉和颐和园西北的玉泉。历史上诸泉出水量曾经很大,多数在 历史上京西泉水汇集,形成所谓巴沟,涵养了海淀湿地北京及其近郊以“淀 ”为名的水面曾经如此众多,亦可见当年湿地范围之广。如果历史上北京西北郊的湿地可统称之为海淀的话,其中最大水面则是元代所称的西湖,俗名瓮山泊,即今颐和园昆明湖的前身。从地理上讲,它是海淀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颐和园迤东,原“北海淀”一带,即今圆明园遗址,其中有福海等多个湖泊。至今这一带除零星小池外,几乎已片水不见。 源于京西北的湿地,经白石桥过善乐园(今动物园)后,仍在向南延伸。近西直门关厢,则北有太平湖,南有今已名存实亡的积水潭。积水潭金代称白莲潭,元代称西海或海子,是原北京城西北角一处沼泽。水面曾经很大。古人曾形容为“骛雁之地,水草丰茂”,其中一部分可能即今城内西海的前身。再往南,便是后海和前海。所谓什刹海,即此三海之统称,因旧时周边有十座寺庙面得名。什刹海紧邻北海、中海和南海,水皆相通。 今二环路以西,由北高南依次有玉渊潭、莲花池、陶然亭等水面,和现已干涸的宣武区青年湖。 今北郊至东郊,水面依次有、柳荫公园、、团结湖(旧称水碓湖,现仅余地名水碓子)、朝阳公园、红领巾公园和龙潭湖等(各处旧名未及考证。城北青年湖及人定湖系50年代人工开掘,不入此列)。 北京南郊,到大兴县界,今麋鹿苑所在地,原来也有大片湿地(团河在内)。 综上所述,足以说明北京自古以来,东西南北中,都有大片湿地沼泽。以致时至今日,城内外都还留有如此多的水面。这就是本文开始所谓“北京城近郊区原本就是一片大沼泽”的根据。由于历代不断的垦殖,引水漕运和修建园林,“沧海”逐渐变为“桑田”。城内和京郊各水渐次萎缩乃至干涸。少数幸存下来的,无论其补水水源、水体形态、特别是其生态功能,已今非昔比。 北京市用水量也在不断变化之中,总趋势是人均量不断减少。据官方数字,北京在正常来水年份,人均淡水占有量不足300立方,低于以色列的306立方。 历史上北京人口基本上是一直增长的。金代北京(包括近郊区)人口近100万,元末约110万,清末仅市区为284万,解放前夕市区约200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包括郊区县,人口约414万。1953年增长为600万,60年再增为700万,73年为800万,81年900万,88年超过了1000万。目前全市人口已超过1400万,其中77.5%为城镇人口(2001年)。 北京人口和工农业生产便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同时人均用水量也急剧增加:49年前后,北京市人均日用水量仅 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市只能靠越来越多的水库和地下水。过度提取必然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以76年59年相比,北京西郊一带水位下降了14- 现在我们在考虑北京的这一工程优劣,我们先想下面几个问题: 1、 圆明园水域的水源自何方,流向何方? 2、 圆明园水域的水的用途,是生态作用大还是供市民游乐? 3、 此水域的水现在是静水还是与外界相连的一个湖泊? 4、 地下水位降低,地表水的回灌每年将损失多少? 5、 北京干旱,缺水还有多少水用于人工湖泊? 在这项工程中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圆明园的湖底是砂石质,加之目前北京地下水超采严重,特别容易渗水,测算显示年渗水量为250多万立方米。平水年里,圆明园湖泊缺水540多万立方米,偏枯水和枯水年更加严重,圆明园每年都要从玉泉河补3次水,总量多达数百万立方米,目前从玉泉河引水每吨1.3元,一年的补水花费就是几百万元,但就是这样,圆明园水面还是经常干涸,这两年干涸的最长时间竟长达7个月,此次全部水域防渗处理后,每年可减少渗漏损失150.79万立方米。 北京人口众多,水源紧缺,南水北调工程只能解决小部分困难,重中之重还是节约用水。2008年北京奥运,无论是水需求还是环境需求对中国来说都是一大挑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