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刘思宇(左一)在山寨里做环保宣传。
刘思宇从12岁起便积极组织、动员身边的同学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在他到过的地方,村民开始使用节能灯,开始身体力行地种树、保护森林。如今他是山东工商学院政法学院2009级学生。从“斯巴鲁生态小卫士奖”到“地球绿色少年”服务奖银奖,从获得“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提名到受到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卢雍政的赞扬。面对各种荣誉,他淡定地说:“这是整个社会对付出者的积极回馈,也是对当代中国青年的社会认可。”
他做了什么? 从西双版纳到滨海之城,从街头巷尾到傣族村寨,刘思宇通过参与式培训,将环境保护的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滴水穿石的能量、聚沙成塔的决心,这就是一个青少年的环保梦想和环保实践。
出生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黎明农场的刘思宇,家乡的山山水水赋予了他杰出的文学天赋。12岁起,他便开始了文学创作,题材就是刘思宇热爱的家乡——西双版纳。2006年,他的一篇《我爱大山》获得了“第三届全国优秀小记者评选大赛”云南赛区一等奖、“2006中国名校作文大奖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现在的刘思宇已经成为YouthKi Awaaz全球专栏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西双版纳州作家协会作家、21世纪少年文学院签约作家。
作为一名青少年作家,刘思宇始终坚持以细腻的笔触、以纯文学的方式去感召人们保护环境,他先后发表了《版纳圣灵》、《绿野》等与西双版纳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文章。
西双版纳拥有中国唯一一片热带雨林,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近年来,一些错误的发展观念破坏了这片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大规模地毁林开垦和乱砍滥伐,毁坏了野生大象赖以生存的家园。人挤占了大象生存的空间。每年,不少人惨死在野象复仇的鼻下和蹄下。
“为了靠野生动物来换取利益,盗猎分子残忍地端起了猎枪。这些现象已经给边境地区的人们发出了血的信号。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是什么导致了大象的复仇?只有让当地百姓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发动公众参与,才能根除盗猎的行为。”刘思宇说。2005年,刘思宇以中国小记者协会小记者的身份走进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开始了西双版纳地区森林保护及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及教育活动。
走进一个傣族村落,二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刘思宇拿出准备好的野生动物卡片,上面写有虎、大象、猴子等几十种不同保护级别的动物,他以游戏穿插的方式告诉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此时的刘思宇时而歌唱,时而来回跑动,时而侃侃而谈,大家陶醉于活动中,享受其中的快乐。
在采访中,一位曾经接受过刘思宇培训的傣族少女深有感触地说:“他的到来让我们知道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大家都会身体力行地保护我们的家园。”
“他每次来这里举行培训活动,大家都踊跃参加,我们都非常珍惜这种培训机会。”一位年纪较大的傣族老人说。
刘思宇总是费尽心思去设计培训活动。每一次培训,他都会想出新的花样、新的游戏来带动目标人群的参与。
“生动的培训比枯燥的讲座更具效果,我们不强调一开始的规模。先培训20多个人,通过他们再向别人宣传,这就好比一个金字塔一样往下慢慢延伸,最后会覆盖到许多人。”刘思宇说。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刘思宇和他的团队面向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以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和环境道德为中心的知识体系,以参与学习实践为重点的EIC教育模式,即以学习者为中心,整合相关背景和知识结构的环境教育资源,加强环境教育的针对性,以“理论和实践双向互动”的环境教育参与式工作坊,运用“同伴教育”模式,用“参与式”方法培训学生环保教育绿色骨干力量,立足西双版纳,面向云南省甚至面向整个西南地区;此外,他们还联合地区环保局、林业局、环保NGO组织等环保机构,建立专业的环保教育“绿色基地”,致力于提高地区人民的环境意识,促进环保行动的真正落实。
“在每一次活动中,我都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讲师的角度,因为我的参与式方法培训的精华在于每一个人的平等参与。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展现自我,才摆脱了传统讲座乏味的束缚,才让我的公益活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愿参与者。”刘思宇总结说。
刘思宇陶醉于每一次活动和每一个人的不同展现。最终,他和许多培训参加者们都成为了朋友,一同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在他的呼吁及培训下,有1000多人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反对盗猎和野生动物贸易”的志愿者行列中来。
刘思宇掌握了“参与式”的培训方式之后,先后到西双版纳的10多个村寨里对少数民族青年进行了环保教育培训。在刘思宇看来,在西双版纳这样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环保宣传尤为重要。他先后培训了100多名少数民族青年环保宣传员,设立了10余个环保村寨的环保观察点,协助配合开展环保宣传和保护工作。这种做法有利于增强执法人员打击盗猎等非法活动的主动性。
刘思宇培训的一批保护野生动物的青年志愿者骨干队伍,积极利用自身宣传和教育的优势,在社区、校园、边境村寨进行了多次“保护野生动物、打击非法盗猎、控制野生生物跨国界贸易”等内容的宣传。协调志愿者们还在盗猎分子重点活动的区域展开政策宣传,并积极配合政府及相关研究部门进行外展宣传、知识讲座等内容丰富的保护边境地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的志愿活动。
为了调查和研究西双版纳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刘思宇特别组织了志愿者调研小组,深入勐养自然保护区、关坪野生动物食物园基地,了解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生存环境改良等相关情况。调查发现,食物园基地招引了部分保护区内的野象滞留园内觅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野象群进入勐养自然保护区内村寨农田采食农作物的次数,有效地缓解了这一地区“人象”冲突的矛盾,为野生动物改善了生存环境。这一发现也写进了他的调查报告活动中,成为他宣教活动的又一个生动的案例。
由于刘思宇的身影频繁活跃在野生动物保护的舞台上,他被邀请参加德国青年地球之友为2008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发起的项目——方盒子里的世界。在活动中,刘思宇向2008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介绍了西双版纳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呼吁联合国和相关国际组织能够在保护野生动物,特别是保护边境野生动物、打击盗猎行为等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他为了什么? 面对一位从事环保的12岁初中生,当初许多人发出了唏嘘之声。面对所有人质疑的目光,他却说:“因为我有责任和义务。”
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在西双版纳长大的刘思宇,自小就在心里埋下了热爱家乡、保护这片乐土的种子。纵然发表了无数篇描绘家乡美景的文章,但在他看来,西双版纳的美依然超越了一切文字的描写。
随着森林被破坏、野生动物被残杀,刘思宇心中的乐土蒙上了一片灰霾。刘思宇,一个12岁的男孩便开始关注起西双版纳的环境保护来。从使用节能灯具到义务上街清扫,从发放传单到讲座培训,他积极动员身边的同学都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来。
一开始他并没有想太多,只是希望先改变自己再影响别人,这条漫长的环保路上,刘思宇在艰难中开始了自己筚路蓝缕的创业过程。当然,没有人会去关心一个“热心环保”的学生能做什么,“在别人眼中,一个似乎不应该是我该做的事情,我去做了。我的解释是,我有责任,有义务。”刘思宇说。
“我无时无刻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做这些?’”刘思宇沉思了片刻后坚定地说:“因为今天,环境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我无法坐视不管,我有义务承担起环境教育的责任,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也成为我7年来持续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的动力。”
在刘思宇看来,如果没有污染、没有破坏、没有乱砍滥伐、没有猎杀,在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中,人类不过是这个生物链上最普通的一环。然而人类的恣意妄为打破了自然界的平衡,一系列诸如气候变化之类的环境问题真切地摆在了始作俑者——人类面前,直接影响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能做什么?面对所有人质疑的目光,刘思宇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我其实只是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然而,在很多人眼里,应该把环保纳入日常生活的事情依然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所以别人才觉得我好像很特殊。这种状况恰如其分地说明,我们的社会病了。
病态的社会需要和我一样更多的人参与环境保护,帮助我们治理这个不健康的社会。如果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参与环保,不论年龄、职业,那么这个社会就能健康发展,人类就能和自然真正地和谐发展。”
为了一个自救的理由,刘思宇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环保之路,这条路却是如此的坎坷。他第一次得到政府部门的许可、赠送他一部分宣传资料用于开展环保宣传后,在堆放资料的漆黑仓库里,一摞摞海报、一捆捆折页、一本本专业知识宣教书让刘思宇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光亮,“这就如同一个集邮者收藏到一枚至爱的邮票一般欣喜。”至今,回忆起当时的那一幕,刘思宇仍然有一份欣喜挂在脸上。
他得把这些资料带回宿舍,于是他无所顾忌地肩扛手抱,顾不得海报和折页在他的手上、脖颈上留下条条血纹。这种刺痛陪伴着他走了几里的路回到宿舍。当他放下所有资料的一霎那,站在宿舍的落地镜前,望着自己这样一副头发散乱、满头大汗,白衬衣上还沾染了血渍的狼狈样儿,刘思宇禁不住大声哭出来。
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帮忙、没有人安抚。他开始问自己:“到底为了什么?”刘思宇只是跑到窗前,静静地望着远处的大山,连绵起伏的大山。他知道,这就是他走下去的理由,为了他心目中的乐土,为了那片宁静的绿色带给他身心的安定。
他收获了什么?
人们质朴的感情让他感到了一丝丝的温暖,成为他在社会公益事业道路上不断前行的理由和动力。
对于刘思宇来说,环保之旅的开始是艰辛的,物质上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
刘思宇的父母是西双版纳一个制糖厂的普通工人,每个月两人的收入总计不过800多元钱,一家人紧巴巴地过日子。在拮据的生活中,刘思宇把自己所得的稿费和奖金大部分用于了环保宣传活动。在针对西双版纳不同的地方、文化背景的少数民族制定项目活动时,为了省下活动经费,每天,他就买两个玉米当正餐吃,一而再地节省,只是为了省出钱来做活动。
当看到刘思宇把稿费和奖金投入到他的环保宣教活动中,他的同学和朋友都认为他很傻,费力不讨好,把自己生活弄得如此窘迫。每当这时,在宣教活动中口若悬河的他总是淡淡地一笑了之,他说:“因为我的行动已经解释了,最后取得的社会影响和目标人群的认可就是我最好的解释。”
当环保教育成为刘思宇的一种生活习惯时,他时常乐此不彼地到西双版纳的各个少数民族村寨开展节能环保宣传,免费向少数民族派发并安装节能灯泡。他和当地的傣族、哈尼族、基诺族等众多人成为了好朋友。有时候,大家在“参与式”的环保宣教活动中忘记了时间,一抬头,夜幕都降临了。这些少数民族同胞们会悉心的要他在家里住下,请他吃饭。当他要离开时,他们硬是把自家腌制的食物往他手里塞,硬要让他带回家去。他们的热情让刘思宇倍感温暖。
当每一次培训活动在激情中归于平淡,刘思宇又开始了新的环保旅程。因为社会影响力,刘思宇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认可,一个个大奖也接踵而至。
在2009年7月,刘思宇代表中国青年参与讨论并起草了联合国善待国际环境儿童青年环境大会气候宣言《Listen to Our Voices》(《倾听我们的声音》)。2009年12月,TheGoi Peace Foundation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国际青年论文比赛(International EssayContestfor YoungPeople)中授予刘思宇国际参与证书,对他在科技与文化方面的深刻理解和文学上的造诣给予了充分肯定。关注地球,关注环保,倡导低碳,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这是刘思宇一直践行的理念。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他让全世界都听到了我们中国大学生的声音。
对此,刘思宇笑着说:“光环对于一个环保者来说是一个激励。当然,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炫耀的事情,因为每一次人们对我的认可,都意味着在将来我还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必须在大众的眼光下做得更好。”
曾经,有人质疑过刘思宇的动机,有人认为他为了“利益”,有人认为他图的是那份“荣誉”。面对这样的质疑,刘思宇不去解释,而选择沉默。“我不可能为了名利去违背自己的原则,一个作家有自己的原则操守,有自己坚定的精神底线。我至少是干净地在这条环保路上行走,并且坦坦荡荡。我需要激励,这样可以通过我的社会影响利用更多的资源、调动更多的人参与环保,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开展环境教育。”
7年过去了,刘思宇从一个毛头小子成为一个19岁的青年人了。今天,他会因为代表中国在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而自豪,他也为参与了重要的国际青年环境宣言起草而骄傲。
今天,刘思宇正走在环保路上,他有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他告诉自己:作为一个青年,要有敢用青春换春天、敢用生命换命运的勇气。社会的春天,世界的命运,我们青年人来创造!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