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壮阔雄伟的黄河一遇到吕梁山,便折身南下,在山西省吉县和陕西省宜川县交界处,仿佛被两岸的苍山束上了“紧身衣”,滔滔河面由原来的数百米宽陡然缩减至几十米,沿着河槽轰然坠落,形成了大名鼎鼎的壶口瀑布。
◆李继勇
每条河流有每条河流的性格。可要想弄清楚黄河这条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性格,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好在有了壶口瀑布,让人们有了一窥黄河性格的机会。有着“天下黄河一壶收”之誉的壶口瀑布,奏出了九曲黄河最华彩的乐章。它还作为黄河的经典代表,被印在了作为“国家名片”的人民币上(第四套人民币50元背面)。
壮阔雄伟的黄河一遇到吕梁山,便折身南下,在山西省吉县和陕西省宜川县交界处,仿佛被两岸的苍山束上了“紧身衣”,滔滔河面由原来的数百米宽陡然缩减至几十米,沿着河槽轰然坠落,形成了大名鼎鼎的壶口瀑布。
来到壶口,未睹其景先闻其声,远远便听见河水肆虐咆哮有如惊雷。滚滚黄河从有如“壶口”的河床纵身一跃,仿佛所有的能量都在这一刻释放了。没有比面对壶口瀑布更能感受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地方了。虽然瀑布的宽高都不算大,但其流量却惊人。冬季枯水季节,秒流量最少时仅150~300立方米,从冰封下的涓流中只能揣测到黄河的俊美。可当冰河解冻,秒流量能骤增达1000立方米以上,最高时达8000立方米,浊浪排空,惊涛拍岸,激湍翻腾,声如奔雷,有如千军万马般横冲直扫,有如受惊的兽群在荒野上夺命狂奔……除了那震撼天地的交响外,天地间再也别无他物了。
大约一两百万年前,壶口瀑布并不在吉县和宜川县交界处,而是远在下游65公里的龙门。由于地壳运动,龙门岩层发生了断裂,形成东西方向的断层,自北向南的黄河流经断层时形成了瀑布。自打形成,瀑布便在挟杂着大量沙石的河水对河床下切侵蚀下,一直没有停止过向上游退移的脚步,这种现象被称为“溯源侵蚀”。
瀑布下游的“十里龙槽”便是会行走的壶口瀑布,数百万年来努力北上而留下了鬼斧神工般的“脚印”。蜿蜒曲折的河床经河水千万年的冲刷,深陷有如峡谷,两岸全是裸露的岩石,被湍急的黄河水雕塑着,极像是组天然浮雕,怪石犬牙交错,千姿百态。瀑布上游的河滩同样令人流连忘返,河滩主要由平坦的岩石构成,每当黄河水退去,经千万年流水冲刷的石质河床便裸露在眼前,形态各异,在河床上散步,犹如步入了一个微缩的盆景园。
据估计,在溯源侵蚀作用下,壶口瀑布仍在不停息地以每年三四厘米的速度向北(上游)移动。不知若干万年后,壶口瀑布这一奇观又将花落谁家?
陕西和山西都在各自地段对壶口瀑布进行了旅游开发。到底在哪边观赏壶口瀑布更佳,对游人来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人民币上的“壶口瀑布”到底是从东边还是从西边的角度拍摄的,一直也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千百年来,壶口瀑布流淌出了许多优美神奇的传说。其中有一个传说,最让人觉得上面的两个话题并不需要答案。传说很久以前,黄河东面住着一位美丽少女,黄河西面住着一位英俊小伙,他们用黄河般的激情相爱了。可有位神仙娘娘不准他们相爱,用玉簪一划,黄河中央就出现了一条低于河面的峡谷。他们日日思君不见君,唯隔黄河水。一年年过去了,他们的真挚爱情最终感动了一位狐仙。在冬天河面结冰的时候,狐仙就给这两个相爱的年轻人指了一条不会掉到河里的通道。循着狐仙的点化,两个年轻人得以携手终生。直到今天,当地人还都相信冬天顺着狐狸的足印过河不会掉到河里。
定格在人民币上的壶口瀑布,永远都奔流万古,永远都是“可以触摸的威风锣鼓,可以凝视的黄河大合唱”。可事实上,壶口瀑布并非永远一泻千里。历史上,壶口瀑布河段自隋朝以来曾发生过10次干涸现象。20世纪80年代是壶口瀑布的衰弱之年,1981年5月15日至6月3日,壶口瀑布竟然断流了。进入90年代,瀑布的气势也一年不如一年。难怪专家们有理由担心,壶口瀑布有变成季节性瀑布,并有最终消失的可能。
一想到后人也许只能在人民币上看到奔流不息的壶口瀑布,再看那注水的“壶口”,感觉便像是一张干渴的嘴巴,正诉说着黄河水资源的紧缺,正呼唤着人们重视环境保护、综合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