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董寨自然保护区 |
作者:郭福平 文章来源:科学教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4/27 9:37:2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董寨自然保护区1982年建立,2001年6月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00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珍稀鸟类资源及其生境。 一、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河南省南部罗山县境内,地处淮河之南、大别山北麓。 二、自然环境 保护区为低山丘陵,是豫南大别山余脉。山岭纵横交错,主脉由东南向西北延伸,支脉南北走向,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区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特大严寒,年均温15.2℃;降水量1100~1300毫米,全年无霜期222天,区内溪水常流,主要河流有小横河、九龙河、麻天河,还有石山口、界牌、青蓬、滴水崖、大马石等大、中、小水库。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成为鸟类栖息、觅食、繁衍的理想场所。 三、植物资源 保护区被子植物有214种,裸子植物有27种。地带性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木本植物有马尾松、杉木、栎类等。山区丘陵林相多样,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因而南北各种鸟类来此旅居。 国家保护植物有香果树、银杏、青檀、厚朴等。 四、动物资源 保护区鸟类资源十分丰富,有鸟类17目42科110属213种。其中夏候鸟61种,留鸟59种,冬候鸟22种,旅鸟57种。其中大部分为益鸟,食昆虫鸟类60多种,食鱼、鼠的鸟类有18种,以植物种子为食的10多种。全保护区鸟类总量达到138000只。
国家保护动物一级有大鸨、金雕;二级有白冠长尾雉、蓝翅八色鸫、天鹅、红腹锦鸡等。除鸟类外,属国家保护动物的还有豹、麝、大鲵等。 (一)大鸨——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图1) 图1
鹤形目,鸨科。体长约100厘米,体重10~15千克,头部深灰,喉部有纤羽向外突出,很像胡须。雌性无须。体背棕色并有黑色斑纹。脚有三趾,适于奔走。 大鸨喜栖息于草原岗坡、洼地或盐碱空地。多成群活动。食性杂,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各种昆虫。 (二)蓝翅八色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图2) 图2 雀形目、八色鸫科。体长17~20厘米,体重48~70克。头部深栗褐色,冠纹黑色,眉纹茶黄色,领状斑黑色;背部亮油绿色;翅、腰和尾亮粉蓝色。下体茶黄色,腹中至尾下猩红色。喙黑色,尖端角褐色。 蓝翅八色鸫栖息热带雨林及温带森林中,常在林下阴湿处活动,其活动范围广泛。每年4~6月繁殖,秋末冬初旅经沿海一带地区向南迁飞,至加里曼丹等岛屿越冬。 (三)白冠长尾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图3) 图3 鸡形目,雉科,是我国特产观赏鸟类。雄鸟体长960毫米,雌鸟500毫米,羽尾可长达1米。雄鸟头顶及颈部白色;上体羽金黄色,具黑缘,下体深栗色,有白斑。雌鸟上体具黑、灰褐及棕黄色杂斑,背有白色矢状斑。雌雄鸟颏、喉淡棕黄色;胸浅栗色,具矢状白斑。腹棕黄色。 豫南大别山北坡约有3400~3800只白冠长尾雉,董寨保护区约有6000只。它们一般栖息在海拔400~600米沟壑纵横、近水向阳、避风僻静的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中,随着季节变化而迁移游动。夏季多在海拔600~1000米的山谷阴凉、近水、杂阔叶林丛生的地方,秋、冬、春常栖居海拔300~500米避风、向阳、有小块农田、清静的浅山区。 白冠长尾雉常3~5只成群活动,夜间在3~5米高的树杈上过夜,一般不更换栖息场所,活动范围一般为3~4平方公里。它生性机敏,视觉、听觉敏锐,怯懦畏人,飞翔力强,也善在林中奔跑,食性较杂,主要以植物食物为主。如野果、草籽、嫩草以及谷物等。春季3~5月是其交配产卵、育雏繁殖季节。通常一雄一雌,也有一雄两雌、三雌的;繁殖期间,雄鸟好斗;4月中雌鸟营巢,巢呈浅盘状,一般产卵10枚左右即开始孵卵,25~26天开始破壳出雏。保护区可作白冠长尾雉的原地保护点和种源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