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时代先锋:“大熊猫之父”张和民
作者:董峻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5 9:27:0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张和民头衔颇多:中共四川省卧龙特别行政区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委员会副书记,四川省卧龙特别行政区主任,国家林业局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但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被国内外同行称作“大熊猫之父”的这个头衔。

    他攻克了大熊猫“三难”

    八个月的宝宝

    1983年7月,张和民从四川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毕业,当时正值岷山山系箭竹开花,大熊猫面临严重缺食困境,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张和民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到卧龙工作,从此与大熊猫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的有关研究机构都在圈养大熊猫繁殖方面一筹莫展,公认的圈养大熊猫繁育力低下的原因是“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成活难”。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曾多次派遣外国专家到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十年间仅繁殖了一只大熊猫,但只活到2岁。

    张和民惜时如金。在他的日程表上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在大熊猫发情、产仔、育幼季节,他不分昼夜守在大熊猫饲养场,他的妻子常说自己是“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有一次,他的腿被大熊猫咬伤,伤势很严重,领导让他在家休息,他却忍着剧痛,让别人搀扶着到大熊猫饲养场指导大熊猫繁殖研究工作。

    经过13年的艰苦研究,张和民和他的同事们终于攻克了“三难”。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研究和应用了环境富集技术,为大熊猫创造了多样化生活环境,提高了大熊猫的体质和生活质量。这个中心从1991年至2004年人工繁殖了大熊猫48胎72仔,成活59仔。2000年至2004年,大熊猫幼仔成活率更是连续5年达到100%,在受孕率、产仔只数和幼仔成活率等方面均居世界领先水平,圈养种群快速增长至81只,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熊猫圈养种群。

    像对待孩子一样呵护大熊猫

    出生90日的幼仔

    “大熊猫就像孩子,你得像对待孩子那样爱护它。”这是张和民对工作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

    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大熊猫的情绪和行为等,张和民发现有些圈养大熊猫观念是错误的。如,大熊猫一直被看作孤独性动物,因此把大熊猫单独关在笼中,造成大熊猫心情郁闷,很多到了繁殖期都不发情。还有,大熊猫一直被认为只吃竹子,从不添加任何营养物质,造成大熊猫体质差、繁殖率低。

    张和民提出了“生态育幼”新观念,仿照母兽育幼的行为及野外自然环境特征调节人工育幼的温度和湿度,改善饲养、排便等活动,增强了幼仔体质。他研制了营养丰富、利于消化的人工特殊配方乳,攻克了幼兽食物技术难关。他让大熊猫互相见面,为它们交换圈舍互相熟悉气味,还设计了一些小游戏对大熊猫进行体力和智力训练,比如把食物藏起来让它们找,或把苹果吊在高处让大熊猫站起来吃。

    吃得好,加上锻炼和心情愉快,卧龙圈养大熊猫的体质越来越好,发情、生仔的越来越多。过程虽然看起来简单,可每个细微的成果后面,都是张和民及其同事们长期努力的结果,比如解决大熊猫幼仔的体温问题,就花了整整8年的时间。

    让群众从生态保护中受益

    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唯一的“政事功能合一”的保护区。几十年的保护工作,张和民深刻感受到群众为大熊猫保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他结合保护区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卧龙邻近成都市场,农作物成熟期又晚于成都平原。张和民鼓励农业部门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特色农业。他组织科研人员送科技下乡,鼓励群众种植绿色无污染的反季节蔬菜,仅莲花白一个品种就使农户平均每户每年增加150元左右的收入。

    卧龙山高谷深,水能资源丰富,张和民积极发展小水电,增加了群众就业机会,提高了群众经济收入。如今,区内所有农户都用上了电灯,多余的水电还上网销售,年销售收入达到2500多万元。

    卧龙常年青山绿水,又有大熊猫这个金字旅游招牌。张和民四处奔走,使卧龙成为全国唯一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自然保护区,并被四川省确定为三大旅游精品、五大旅游景区之一。有的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一年增收上万元。

    群众收入增加了,主动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张和民的体会是,保护大熊猫其实是保护以大熊猫为主的整个生态系统。让群众参与进来并从中受益,让他们认识到保护大熊猫和生态系统与他们的利益相关,这样才能形成持久有效的保护。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