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麋角新解——也谈鹿角的价值
作者:郭耕  文章来源:郭耕文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12 19:04:24  文章录入:eedu  责任编辑:eedu

   人们到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参观时,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麋鹿的角有用吗?我能理解多数人问这话的含义即麋角对人有什么用,但我总是郑重其事地回答:当然有用!就象人身上的所有器官都有用一样。

  鹿角是雄鹿的性别特征,是其求偶弦耀的资本,是公鹿们进行种内竞争和种间御敌的兵刃。全球鹿科动物约有40种,大多是雄性具角(唯驯鹿两性均有角、獐均无角),麋鹿也不例外。鹿角每年脱落,再生新角,人类便利用这个特点,在鹿角长出2月左右即为茸质的嫩角时,割取鹿茸,此时茸角中含血管和神经未梢,布于软骨中,割茸后血流如注,鹿们便年复一年忍受着这种剜割之痛。

  鹿角做为公鹿们的第二性征,每年都有一个从茸质到骨质的转变过程,当尚处茸质时,公鹿们十分在意自己的这副还很娇嫩的顶上桂冠,从不用茸角相抵撞,此时若有争斗,它们宁愿后腿支立,用前蹄拍击对方。可见,动物本身颇知自爱。待到鹿角长过三个月形成骨质角,不再是活组织而无痛感后,雄鹿便该出角时就出角,鹿角真正成了它们披坚执锐的武器了。

  据专家试验,若给长角的鹿去势,则会导致鹿脱角,因为睾丸酮降到一定水平后,鹿角便要自行脱落。可见,鹿角是雄鹿情场夺魁的命根子,是其灵魂精气之所在。

  其实,就是从世俗的角度来评价麋角的作用,也是价值不菲的。麋鹿之角价值如下:一是观赏,麋角属异型角,所谓“四不像”,首先说其角似鹿非鹿,即其尖头朝后又无眉杈,倒置后因尖端处于同一平面可稳立不倒,此乃麋角独特之处,堪为不可多得的装饰、摆放、摩玩的稀罕之物。

  二是麋角是优良的雕刻材料,可制成筷子,牙签、像章、印章、戒指、钮扣、项链基心等工艺饰品,做为馈赠物品,绝对不俗。

  三是麋角为名贵中药材。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麋角常服,大益阳道……”中药麋角丸具有“补心神、安脏腑、填骨髓、理腰脚、能久立、聪耳明目、发白更黑、貌老还少”的功效。

  如果麋鹿的数量能繁育到圈养梅花鹿的程度,而无濒危之虞,则人类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眼下全国的麋鹿总计不足700只,主要集中在北京南海子、湖北石首、江苏大丰,而这几个具有湿地特点的保护地,又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生态褪化,水质污染,垃圾侵扰,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压力,拯救物种,扩大规模,疏散种群,优化基因,改善生境等任务迫在眉睫。

  历史上对麋角深怀探究之意者应首推清帝乾隆,他曾以为麋与鹿均在夏天落角,后来发现有误,麋是冬季落角,便于1767年有感而发地作了一篇《麋角解说》以自省,并将此文镌刻在一柄粗大的麋角上,此角现珍存于麋鹿苑中。其实,早在明朝李时珍就有明确记述:“鹿喜山而属阳,夏至解角;麋喜沼而属阴,冬至解角”。

  麋鹿,曾失而复归劫后余生,做为国运兴衰的真实写照,作为生态质量优劣的标志生物,能够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是悲剧中的喜剧,不幸中的万幸。这些自古就称“麋鹿”、洋名“大卫鹿”、学名长尾鹿、俗名“四不像”的动物在烟雨空蒙、芳草凄凄的水畔徜徉、驻足、回首,发来粗粝的吼叫,昂起苍凉的巨角,一投足一摆尾,招招式式尽在传递着亘古信息、诉说着坎坷经历,“岁月与俱深,麋鹿相为友”(清、乾隆)这是与人类共同进化而来,历时200万年的深邃之处,它们古典神秘的气度和厚重丰饶的内涵无不有待我们以一种超凡脱俗的价值观去评估、去感悟、去诠释、去解读。

摘录:
  附:[清]乾隆《麋角解说》壬午为《鹿角记》,既辨明鹿与麋皆解角于夏,不于冬,既有其言而未究其故,常耿耿焉。昨过冬至,陡忆南苑有所谓产者,或解角于冬,亦未可知。遣人视之,则正值其候……持其已解角以归。乃爽然自失曰:天下之理不易穷,而物不易格者,有如是乎……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