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从为烟囱美容谈起……
作者:郭耕  文章来源:郭耕文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21 12:30:43  文章录入:eedu  责任编辑:eedu

  今天,2003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可我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一个与这天的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的节目:“为烟囱美容”。本来,这一话题与我热中的动物保护内容相去甚远,在中央台“周末异想天开”栏目编导赵少鹏的一再鼓励下,我才开始关注起我既熟悉又不熟悉的烟囱,并作为该节目的嘉宾,与主持人、身高1.92的曹维,在位于东郊的北京第一热电厂240米高的号称京都第一烟囱的下面,真的对烟囱侃侃而谈了一番。

  小时侯,我从来都是把烟囱称为大烟筒的。毕竟,烟囱遥遥高于一般建筑物,直刺青云,加上常有喜鹊筑巢,更令人感到大烟筒的神秘。小学高年级,我还背着家长爬上过别人不敢上的大烟筒,并以勇敢无畏行为在小朋友当中自豪了好一阵。

  书归正传,烟囱当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也一度成为了城市化、甚至工业化的象征。曾几何时,一位领导人登高远望,发出“要让京城烟囱林立”的豪言壮语,令在场的一些专家学者忧戚不已。为什么?烟囱有什么不好的吗?

  当然,首先,高高矗立的烟囱对人居环境,特别是对北京这样一个有着逾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都来说,无疑是一种视觉污染。一根根烟囱,犹如一根根污浊的巨笔,在朗朗天空肆意涂鸦,简直大煞风景。更为恶劣的是,一个工厂、一个单位的每根烟囱往往要影响一大片、一个方面的居民生存,危及许多人的身心健康,可谓“撒向一方都是怨”。因此,二十世纪后期,随着环保大潮的风起云涌,烟囱的形象终于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了环境整治的对象。

  环保部门对烟囱的治理,从安装消烟除尘设备;测定浓度的“林格曼级别”,超标罚款;到相对清洁能源的采用,如煤改油、煤改汽、煤改电;集中供热;以至工厂外迁等措施,使市区的烟囱已大为减少。但必须承认,一些产业关系国计民生,这类产业的烟囱便暂时无法除掉,如东郊热电厂,为首都四分之一人口供热供暖,贡献举足轻重。因此,改革方案应运而生——为烟囱美容。

  如何为烟囱美容呢?作为“异想天开”节目的嘉宾,我便异想天开地提出了几个注意事项,仅算一家之言,供大家评判、斧正。

  首先,人文关怀。革新后的烟囱,在保证其基本功能和本身安全的前提下,要强调人文关怀,即既不能有害健康,又不能有碍观瞻;

  其二,现代标志。作为都市一景,既有地标、灯标功能,又有登高观景、鸟瞰市貌功能,更是令人瞩目的一根现代图腾柱。

  其三,艺术氛围。既然堪称为图腾,既然是特别抢眼,就要使其成为工业设计和雕塑艺术的结合,寓实用于浪漫中。

  其四,生态兼顾。把直刺蓝天的工业革命产物,变成为飞鸟提供休憩、营巢之所,让攀缘植物,如爬山虎向上蔓延的支撑架,形成立体绿化,空中“鸟语”。

  其五,信息平台。烟囱,以其夺人眼目的独特优势,会轻易成为广告商青睐的载体,在为业主带来一定的广告经济收入同时,通过设置大屏幕,向公众传播政府及国内外信息,使之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其六,绿色思维。烟囱,以其临风高耸、采光便利的优势,可以成为安装风能、太阳能设备的巨大支架。其实,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绿色思维的象征意义,它触及到了能源利用的本质,甚至引发人们对现行能源利用的形式予以反思。

  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以工业化大烟囱为标志的能源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既不断地制造着污染,更早晚有来源枯竭的一天。而太阳能对人类来说,则永远不会枯竭,也没有燃烧产生污染的过程,正如挑战这次烟囱改造方案设计的一支:意科通讯公司代表队所言:我们希望,像太阳能这样的绿色、环保能源,在各个领域都广泛应用,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没有烟囱,碧水蓝天。

   的确,新世纪的这场充满先进科技含量的能源革命,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带有螺旋式上升的回归,回到我们智慧的先人那会儿的无烟时代、无烟囱时代。不靠烟囱,我们靠什么呢?结论如歌:“万物生长靠太阳!”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