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推动三个文明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作者:贵州省邓小平理…  文章来源:贵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15 12:34:2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社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公平、文化进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各个方面。在社会发展中,经济因素是基础,但经济增长并非发展的全部内涵。人们在谋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必须追求社会公平、政治民主和社会文明。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

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贯彻和实施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做好今后五年工作的保证。

  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指导方针,必须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取得民主革命胜利之后,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且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十大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进步。有着长远战略眼光的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邓小平同志在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0年,他又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985年3月,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说:“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后来,他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又强调说:“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1989年,邓小平指出:“要两手抓,一手要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又强调“这两只手都要硬”。两个文明建设和“两手抓”,生动体现了邓小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既强调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的思想。党的基本路线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就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提了出来,反映了党的基本路线的科学性,也体现出邓小平同志的卓越政治智慧。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时代的主题,不但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新篇章,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反映时代变化和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国实际的新的发展观。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新的发展观确立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中心,又是对任何发展形式的最终检验标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造就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这种新的发展观念,不仅体现了社会发展观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相统一,也实现了发展观的重大创新。

  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既保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又富于创新,提出了不少新思路、新观点、新举措。

  ————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因为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社会的进步,就不是全面发展。先进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独立的重要基石。只有同时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全面进步,才是坚持了发展的全面性。同时,坚持全面发展,还要正确处理“三个文明”的关系。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坚持发展的协调性。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坚持协调性就是要着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地域、城乡、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发展和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五个统筹的精神,发展的核心是要坚持协调发展。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3月18日的记者招待会上,用24个字概括了新一届政府施政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即城乡协调、东西互动、内外交流、上下结合、远近兼顾、松紧适度。这些原则是发展观的重大转变。五个统筹和24字施政原则,主旨在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多种多样的矛盾和问题。使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达到协调发展的状态。协调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作、相互推动,是国际间、区域间、人口资源相互配合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相宜和效益兼顾的社会发展形态。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之一。

  ————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展,在不牺牲未来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努力为人类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这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人类发展内涵认识所达到的新高度,也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所在。

  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发展差距、地区发展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同时还要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根据许多国家的经验教训,在这个阶段,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包括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等。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自然也就是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和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自然也就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就会越发展,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经济、政治、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从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出发,把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只有在社会的发展可以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的时候,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努力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以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在经济上,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逐步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在政治上,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在文化上,努力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学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发展战略。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在重要关键时刻。从过去的25年看,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增长9.3%的高水平,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容量的矛盾仍然是制约我们发展的突出矛盾,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透彻把握我国国情,着眼于人口、资源、环境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认真做好规划、部署和调控工作。包括立即着手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科学考核体系,以有利于促进各地区、各部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意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三赢”目标。我们在考虑和关注满足当代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当代人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和关注满足后代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后代人的全面发展。(执笔 陈黔珍)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