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与沙斗,其乐无穷”
作者:田雄  文章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14 12:56:4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与沙斗,其乐无穷”

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

“有两种工作不能推脱:一种是必须做的;一种是自己喜欢做的。防沙治沙,既是我喜欢做的,又是我必须做的。”这是王有德20多年来抗争沙漠的提炼。

8年前在沙梁上种下的三棵绿树苗,如今已淹没在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林地里;当年荒芜的戈壁滩,已然建成了庭院别致的职工别墅、职工休闲接待中心。

站在宁夏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眺望远处,连绵的沙丘被一片片草方格覆盖,昔日漫漫黄沙变成绿洲,成行的白杨锁住了“黄龙”,成片的山林构就了毛乌素沙漠边缘绿色的屏障……

这种变化,对外界来说不可思议,可在白芨滩人看来,这是一种“战天旱、斗沙魔”精神的延续。

而这种精神,又凝聚在了一个人身上——宁夏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王有德。

他喜欢一个称谓,王代表,因为他认为这代表着数年来坚持不懈与沙漠抗争的所有白芨滩人。

一辈子,他要在这里过着“与沙斗,其乐无穷”的日子。

心酸的动力

白芨滩的气候恶劣是出了名的,常年干旱缺水,这样的环境植树造林,按照当地的话说,栽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难。“然而,更难的是多年郁积的穷困。”王有德这样告诉《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

1985年初冬,刚刚调任宁夏白芨滩林场副场长的王有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职工吴全礼的家。当时,吴全礼一家正在吃饭,看见王有德进来也给他盛了一碗。王有德端起一看,白汤白水,不见一滴油花。“当时我的眼泪就要出来了,潮乎乎的。”

随后,王有德又走了几家,情景如同吴全礼家一样。当最后来到职工马学升、孙喜和老工人杨学仁家里时,他几乎压抑不住自己的心酸,四五口人挤在一间破旧的小屋子里,一大家人仅靠每月四五十元的工资,别说一年吃上几顿肉和几斤鲜菜,就连饭食也常常断顿。

“这怎么办?这怎么办?这到底该怎么办?!”王有德不断向自己索要一个答案。

他觉得,林业的发展,尤其是沙漠中的林业发展,离不开这些投身于此的职工。但为了让他们能安心到林业发展上,王有德必须面对解决林场职工贫困的处境。

改变林场现状和改善职工生活的使命开始在王有德心里萌动。“得先治穷,让职工富起来;再治沙,让沙漠绿起来!”彼时,王有德立下誓言。

一次偶然,王有德看到一些老工人把平茬后的沙柳条子捡回当柴烧,他忽然想起有人将柳条编成水果筐,拿到城里卖了不少钱。“沙柳枝子、毛柳条子沙窝窝里有的是,怎么不利用起来呢?”王有德当时的初衷是,“为职工挣回一些蔬菜钱、油盐酱醋钱”。

搞一个小型编织厂的想法得到了林场其他领导和职工的支持。

一心只想解决职工生计的王有德开始四处奔波,一个月后,他带着一身疲倦和一大包购买苹果筐、柳笆子的订单返回白芨滩。

接下来的日子,他欣喜地看到,职工们没日没夜的“战果”转化成经济效益,饭钱解决了,菜钱也解决了,工人们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林区超额完成了该年度的植树造林任务。

这个成绩也让王有德看到了林场的未来,他又提出利用能灌上水的幼林中的空地发展种植业,在不影响树苗的情况下,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

“工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了。”王有德长舒了一口气,也下定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随后,白芨滩林场在全国国有林场率先打破“铁饭碗”,林场工人全部实行合同制,打破工人工资界限,实行计件工资,按劳取酬;包括场长在内的每个管理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向下浮动一级工资,视其工作成绩年终考核兑现。

“那时候还没领悟迈出的这一步叫改革,当时的叫法就是一些新举措而已。”王有德坦言,“当时觉悟还上升不了这个高度,只想通过一些尝试来提高工人的积极性,让工人多劳多得,创造更大的效益。”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