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群落演替的类型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9 18:11:26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
生物群落演替类型的划分可以按照不同的原则进行,因而存在各种各样的演替名称。 按照演替的延续时间划分(L G.Ramensky,1938)可分为:
1.世纪演替 延续时间相当长久,一般以地质年代计算。常伴随气候的历史变迁或地貌的大规模塑造而发生,即群落的演化。 2.长期演替 延续达几十年,有时达几百年,森林被采伐后的恢复演替可作为长期演替的实例。 3.快速演替 延续几年或十几年。草原弃耕地的恢复演替可以作为快速演替的例子,但这以弃耕面积不大和种子传播来源就近为条件;否则弃耕地的恢复过程就可能延续达几十年。
按演替的起始条件划分可分为: 1.原生演替 开始于原棵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的群落演替。 2.次生演替 开始于次生裸地(如森林砍伐迹地、弃耕地)上的群落演替。 按基质的性质划分可分为: 1.水生演替 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但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例如,淡水或池塘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2.旱生演替从干旱缺水的基质上开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V.N,Sukachev,1942,1945)可分为: 1.内因性演替 内因性演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群落中生物的生命活动结果首先使它的生境发生改变,然后被改造了的生境又反作用于群落本身,如此相互促进,使演替不断向前发展。一切源于外因的演替最终都是通过内因生态演替来实现,因此可以说,内因生态演替是群落演替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形式。 2.外因性演替 外因性演替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群落变化。其中包括气候发生演替(由气候的变动所致)、地貌发生演替(由地貌变化所引起)、土壤发生演替(起因于土壤的演变)、火成演替(由火的发生作为先导原因)和人为发生演替(由人类的生产及其他活动所导致)。 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可分为: 1.自养性演替 自养性演替中光合作所固定的生物量积累越来越多,例如由裸岩—地衣一草本一灌木一乔木的演替过程。 2.异养性演替 异养性演替如果出现在有机污染的水体,由于细菌和真菌分解作用特强,有机物质是随演替而减少的。 多数群落的演替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但也有一些群落有周期性的变化,即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个类型,然后又回到原有类型,称为周期性演替。例如,欧洲的石楠群落,其优势植物是石楠,在逐渐老化以后为石蕊(一种地衣)所入侵,石蕊死亡后出现裸露的土壤,于是熊果入侵,以后石楠又重新取而代之,如此循环往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