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人为干扰下的种群动态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广东环保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9 18:40:46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原生环境的破坏对种群动态的影响 

原生环境是贮藏自然资源的宝库,它起着生态实验室、遗传库和信息贮存库的作用。而野生动物种群使这种自然系统获得平衡。在人类过渡捕猎或栖息地被破坏的情况下,种群长期处于不利条件下,其数量可能出现长期下降,甚至出现种群绝灭(extinction)。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步认识到野生动物的灭绝对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都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生物资源的过度猎取
     太平洋鲑鱼1913年产量为240万箱,当年在鲑鱼主要产卵河流上修筑了铁路,第一次破坏了产卵周期,其捕获量立即开始下降,到1928年,从弗雷塞河流中捕捞到9万箱鲜鱼。鲸鱼也是由于人类滥捕而使资源动物不断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捕鲸业停顿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战后随着捕鲸船吨位的上升,鲸的捕获量也不断上升,到20世纪50年代已接近最高产量。当大鲸由于滥捕而数量锐减时,后转而捕杀年幼体小的鲸。当体型最大的蓝鲳鲸被捕猎濒临灭绝时,人们便把注意力转向其他个体较小的种类,去捕长须鲸。对这种鲸捕猎时间最长。但60年代以后,长须鲸已成为少见种。更小的小鲳鲸和抹香鲸又取而代之。目前,捕鲸技术发展很快,表现在用直升机寻找鲸踪,利用声纳系统探测等先进技术,不仅使大型鲸类面临滥捕和灭绝的危机,就是小型鲸类也难逃厄运。使这些具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种群,由于滥捕造成种群降低到不能恢复以致濒临灭亡的境地。

  濒临灭绝的海洋之王——鲸

1  濒临灭绝的海洋之王——鲸

()环境污染后的种群动态

环境污染后,通常是种类数量减少,只有少数种类或个别种类的数量增加。原有生物与环境中各种物质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新的生物与环境的物质循环关系。一般是耐污种类在污染环境中增多,而耐污性较弱的种类消失,狭污性种类被广污性种类所代替。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