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口移动,一种生态入侵 |
作者:苍狼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30 21:35:41 文章录入:canglang 责任编辑:anny |
|
人口移动,一种外来物种入侵 关键词:外来物种,生物多样性,人口移动。 一,概念铺垫 (一)、外来物种入侵的含义 1,生物物种必须外来,非本土; 2,该外来物种能够在当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衍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损害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二)、外来入侵物种 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定义:外来入侵物种是指在自然、办自然生态系统或环境中建立种群影响和威胁到本地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外来物种。 (三)、外来物种入侵途径 1,有意识的引进:如作为花卉的凤眼莲、净化水质的水葫芦等; 2,无意识的引进:由于国际化的加强,各国交往频繁,旅游及邮递不知不觉携带一些物种到其他的生境; 3,自然入侵:由于自然因素(风、洋流、地质运动等)而使物种传播到达另一生境的入侵。 目前研究表明,有意识的引进是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途径。 (四)、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 1,生态代价 ⑴,生物入侵加速局部和全球物种的灭绝速度, 具体表现:①改变土壤的化学循环;②组织本土物种的自然更新;③ 改变本土群落的基本结构;④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物多样性:一个地区内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合), 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一优势种,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小知识---- ⑵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其他影响 改变地表覆盖,加速土壤流失 改变水温循环,破坏原有的水分平衡 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是有意物种变成有害物种 造成生物资源或环境资源部可持续利用 2,经济代价 直接经济损失抑或间接经济损失 3,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外来物种可能成为人类某种病原或病原的传播媒介,如豚草产生的花粉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症的主要病原无,可导致“枯草病”。 4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五)、人口移动 1,概念:人们离开自己的居住地,跨越某一地区界限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空间唯一想象。人口移动的分类,包括离开常住地而引起行政管理去改变的移动和周期性的短时间移动。 2,人口移动的因素: 自然环境作用力:气候条件,水资源条件,土壤条件,地形条件,矿产资源; 社会因素作用力:婚姻与家庭,军事与战争,政治原因,宗教民族问题,人口迁移政策; 经济因素:就业机会,贫富差距等。 二,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 1,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影响:土地类型及土壤结构的改变,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更,各种变化关系见下图:
2,人口移动的效果:(1),人口迁移对迁移者的影响;(2),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三,人口迁移作为一种生态入侵的解释: 首先,人类活动会造成上面提到的一系列生态及经济方面的影响; 其次,外来人口的迁入是会造成迁入地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有有利的,同时也有不利的影响。下面以内蒙古地区为例分析人口移动对一地区的影响: (一),内蒙古人口变化情况: 建国以来,内蒙古人口在不同时期起伏波动很大,其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0年),是人口急剧增长的一个时期,年均增长率高达6.30%,其中迁入人口占了大部分;第二阶段(1960~1962年),是人口增长的低谷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相对低,人口大量迁出,1961年成为自治区成立以来总人口唯一负增长的一年;第三阶段(1962~1973年),是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时期,人口出现补偿性生育,平均每年增加43.57万人,年均增长速度为3.17%;第四阶段(1973~现在),是人口缓慢增长时期,由于大力推行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向低急剧转变,人口迁移变动的速度也明显减慢。尤其是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为促进内蒙古的经济建设,曾有计划地分两批从全国各地调入大量干部、科技人员和工人,他们为建设祖国的北疆扎根内蒙古,繁衍生息于这片热土上。同时在60年代的3年经济困难时期,内地不少省区的人口无序盲目的向内蒙古流动,形成了建国后第一次移民浪潮;接着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又形成了第二次无序移民高潮,绝大部分移入边境牧区和人口密集的东部4盟市,给自治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牧区农村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二),美丽草原的消失: 草原上自然弯曲的牛车道,被突突奔跑的来羊毛的脚轮拖拉机强行去弯拉直……草原深处进到处都能听到东北口音的蒙式汉话……汉文化要是同化了薄薄的蒙古草原,那就同化出“黄祸”来了。 摘自《狼图腾》 汉民族人口的迁入深深的改变了蒙古原始的生活方式,蒙古族特有的以游牧、狩猎的生产方式是适应草原生态系统的表现,然而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汉族人的到来完全打破了草原宁静的天然的生活,内蒙古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人为破坏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 1,草原的大面积开垦:内蒙古草原除了上半个世纪的大肆开垦外,近50年也遭受了3次大的开垦浪潮。第一次是1958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时期,对草原进行大面积开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出“牧民不吃亏心粮”,建设兵(汉人为领导)团盲目垦荒种地,又在牧区掀起第二次开荒热。从1958年到1976年,17年间共开垦草原206. 2,过度放牧:为了满足人们对肉食品的需求,扩大牧群在所难免,随着牲畜头数成倍的增长,内蒙古草原普遍超载。普查结果表明,1985年全区大小畜折合5 576.65万只绵羊单位,而理论载畜量为5 475.05万只绵羊单位,超载2%。锡盟1994 年暖季超载15.4%,冷季超载27.4%。超载过牧,草畜平衡失调,牧草失去繁衍的机会,草原不断退化,内蒙古草原产草量较50年代下降40%—60%,而且优质牧草减少,可食性差、有毒有害杂草增加。 3,荒漠化的加剧:1998年全区风蚀沙化、盐渍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0%,明显退化草原面积发展到38.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56.8%,产草量比50年代至60年代下降40—60%,而且每年以0.8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 4,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多样性受损。内蒙古草原黄芪质好量多,但现在几乎难以见到天然黄芪。阿拉善草场植物由原来的130多种,减少到目前的30几种。草原的鹰、蛇数量下降,鼠害却因天敌的减少和草原退化而猖獗。内蒙古草原是黄羊广泛分布的地区,现在仅在中蒙边境上可以见到。(草原鼠猖獗的原因是其天敌草原狼的减少,而草原狼减少是由于汉族人的迁入影响了蒙古族古老的对狼的信仰,还有汉人对狼的屠杀。) (三),分析迁入人口使如何影响当地人并影响环境: 首先,汉人的迁入是土著蒙族改变了生活方式,有漂泊的游牧生活变更为定居的农耕生活,导致草原的大面积开垦和荒漠化; 其次,汉人的迁入改变了部分蒙族的民族信仰和崇拜,这种在文化方面的改变导致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狼的虐杀破坏的生物链的最后一环,使环境恶化。 四,降低人口流动带来危害的措施: (一)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措施: 1,建立外来物种入侵的防御机制; 2,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 3,建立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预警体系; 4 ,建立外来物种引入的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 5,建立经济制约体系和广泛的合作关系; 6,加强宣传教育,建立新的生物防护道德规范。 (二),借用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措施与人口迁移: 1,降低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速率; 2,制定合理的移民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流动过程; 3,加强移民后的地方管理,保护当地的风俗习惯。 总之,人类作为有一个物种,在自然界与其它生物是完全平等的,为了构建和谐生存环境,人类应该正确处理决策,以免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参考文献: 1,《生态环境安全与管理》 化学工业出版社 2,《人口地理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 3,《人口社会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人类生态学》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狼图腾》 长江文艺出版社 6,《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7,《环境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