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土壤中的化学农药污染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3 23:09:44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学农药的残留积累毒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残留农药的转移产生的危害;残留农药对靶生物的直接毒害。

 

1)残留农药的转移主要与食物有关,据美国报道,生物体内残留农药的转移主要有下面三条路线:

 

第一条:土壤→陆生植物→食草动物

 

第二条:土壤→土壤中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食肉动物

 

第三条:土壤→水系(浮游生物)→鱼和水生生物→食鱼动物

 

一般来说,水溶性农药,易随降水、灌溉水淋溶、渗滤、沿土壤体纵向进入地下水,或由地表径流、排灌水流失,沿横向迁移、扩散至周围水源(体)进而构成对水生环境中自、异养型生物的污染危害。脂溶性或内吸传导型农药,易被土壤吸附,移动性差,而被作物根系吸收或经茎叶传输、分布、蓄积在当季作物体内,甚至构成对后季作物的二次药害和再污染,引起陆生环境中自、异养型生物及食物链高位次生物的慢性危害。其中残留农药积累量可能以前者居多,有人曾对各种不同的鸟类胸部肌肉的农药含量(DDE,狄氏剂)和其它有机氯杀虫剂进行研究,发现以鱼为主食的苍鹭体内的残留物比以陆栖动物为主食的鹰类体内的残留物多得多,而以陆栖动物为主食的鹰类其残留又比食草鸟类多得多。

进入动物体内的农药,在肝等内脏器官内分解排泄。但是较难分解的农药,如果继续被动物摄取,则不能分解排泄,从而在体内积累下来,特别是DDT和狄氏剂等脂溶性农药,因溶入体内脂肪而能长期残留于体内,使动物体内受到污染危害。积累于动物体内的农药还会转移至蛋和奶中,由此造成各种禽兽产品的污染。人类以动植物的一定部位为食,由于动植物体受污染,必然引起食物的污染。

可见,由于残留农药的转移及生物浓缩的作用,才使得农药污染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2残留农药对靶生物的直接毒害

农药残存在土壤中,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原生动物以及其它的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的等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Flemming E.等(1994)研究发现:三种杀虫剂-乐果、抗蚜威和Fenpropimorph对土壤原生动物自然种群具有消极影响。Fenpropimorp甚至在最低使用浓度下都有不良影响,乐果施用10天能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王振中等(1996)研究有机磷农药废水灌溉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时发现: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随着农药影响程度的加深而减少,在农药污染严重的试验区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显著低于轻度污染区和对照区,有一些种类甚至完全消失。还有试验则证明农药污染对土壤动物的新陈代谢以及卵的数量和孵化能力均有影响。

另外,土壤中残留农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显著的影响。有研究发现三氯乙醛污染的土壤对小麦种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浓度为2mg/L时,发芽抑制率达30%,也有试验指出,农药进入植物体后,可能引起植物生理学变化,导致植物对寄主或捕食者的攻击更加敏感,如使用除草剂已经增加了玉米的病虫害。此外,也有报道农药可以抑制或者促进农作物或其它植物的生长,提早或推迟成熟期。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