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在可持续发展中保护“地球之肾”
作者:张家伟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2/1 23:31:4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在2月2日第16个世界湿地日来临之际,湿地保护再次受到国际社会重视。全球工业化进程中,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承受了太多的人为破坏。不断加重的环境问题促使各国重新认识这一生态的重要性,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寻解决方案。

  湿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同国家的定义有所差别。1971年多国签署的《拉姆萨尔公约》给出了较全面的定义,即“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数据显示,自20世纪初以来,在北美、欧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多个发达和发展中地区,过度开发已使超过一半的湿地遭破坏。让人熟悉的场景在世界各地不断重复出现:大型商业区和工厂一个接一个出现在原本是沼泽或水域的地方。人们曾自豪地认为他们成功地“改造自然”,但湿地是与森林和海洋并列的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难以替代,湿地消失和遭破坏的恶果很快显现。

  为此,世界各国已从多个层面着手开展湿地保护。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使用湿地概念的国家,如今至少有25个州已制定了湿地保护方面的法规。经历了“卡特里娜”飓风重创的路易斯安那州,甚至计划花费数百亿美元恢复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大片湿地,以遏制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为邻近城市提供天然屏障,疏导暴风雨引起的洪水。

  在另一个发达国家加拿大,政府对湿地的保护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候鸟栖息地、沿海湿地、鱼类栖息地以及工程实施中需要进行环境评估的泥塘、沼泽、泥潭和泥沼。日本在法律上对湿地的保护也相当严格,任何填埋或者拓干湿地的活动都必须得到当地政府的许可。

  然而,最新的研究显示,像美国这样先破坏后重建的保护方式并不理想,因为湿地一旦遭破坏就很难恢复原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研究员大卫·莫雷诺-马特奥斯对世界各地数百个湿地进行对比分析后指出,湿地退化后,即便再过100年,它原本丰富的植被以及土壤中的碳储存量也很难恢复到原来水平,这将大大影响湿地调节温室气体排放的功能。

  为适应湿地脆弱的生态系统,各国已将湿地保护的重点放在可持续发展上。较为普遍的做法是成立湿地保护区,并适当在区内发展旅游业,从而使发展和保护相辅相成。“负责任的旅游有益于湿地和人类”也正是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

  目前世界各地共有1994个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国际重要湿地指定总面积约1.92亿公顷。《拉姆萨尔公约》秘书处的数据显示,这些湿地中至少有35%存在一定程度的旅游观光活动。

  从高楼林立的香港到自然风光优美的南非,都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湿地保护区。即便是国土狭窄的智利,也拥有大约20万公顷的湿地保护区,并计划继续扩大范围并吸引游客观光,所得收入可用来支持保护区的日常运营。

  民间组织也发挥重要作用。非政府的欧洲自然遗产基金与波黑的胡托沃沼泽公园管理当局开展合作,通过发展旅游业,让那里从原本的鸟类偷猎热点地区逐渐转变为观鸟圣地。寻求解决地区发展的同时,也保护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拉姆萨尔公约》秘书长安纳达在一份有关湿地日的声明中说,全世界的游客数量在2010年已达9.4亿,预计到2020年将升至16亿,其中约一半会前往各类型的湿地游览观光。众多事实表明,可持续的旅游业发展以及相关收入能为湿地本身、当地社区和政府带来实质的好处。

  但安纳达也在声明中说,目前许多保护区仍存在旅游业过度开发的问题,这反而给湿地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尽管仍面临很多挑战,经过多年的发展,《拉姆萨尔公约》缔约国数量已增至160个,显示了世界范围内对湿地保护的重视,为这一事业带来希望。正如安纳达在去年的亚洲湿地论坛上致辞时所说:“经历了40年历程的《湿地公约》就如同新的生命,需要我们每个人加倍努力来实现湿地的合理利用,为湿地公约生命的下一个40年而启程。”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