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4/28 12:27:4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洒向校园都是"绿" 一、学校简介。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25年,八十年代初荣获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称号,并连续16年荣获"常州市文明单位"称号,1995-1999年均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九十年代以来,分别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群众性体育活动特色学校"、"江苏省环境教育先进集体",今年4月份以高分通过国家级示范高中试验收。学校现有班级51个,学生2700多人。1996-2000年学校中考连续五年荣获全市第一名,五年间高考本科达线率分别为88%、90%、92%、92%、93%。学校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优美的环境,更有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先进的教学设备,是全体学生增长知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二、学校环境教育发展历史。 八十年代初,环境教育纳入活动课中,在原先的"校园气象哨"基础上,随后又成立了"地震测报兴趣小组"、"天文爱好者小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监督岗",均为全市第一。1984年10月,与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签订了常州市运河四河段水体"黑臭"监测协议,至1995年坚持了十二年,每天、每月、每年将监测数据填补并监测中心,为整洁全市河水污染提供第一手资料。 1991年6月,学校被市教委、市科协、市环保局评为"常州市环境教育先进集体",同年10月被省教委、省科协、省环保局评为"江苏省环境教育先进集体"。从此,学校环境教育进入快车道,环境教育由单一的地理学科,扩大到生物、物理、化学、语文、历史、外语等多学科,由课外活动教育进入课堂内部教育,由一般性活动指导进入专题备课教案规范教育。2000年1月,学校以高分通过"江苏省绿色学校"验收,5月,学校成立了由环保局、有关企业、街道等多单位协作的"常州市第一中学环境教育委员会",以更宽的范围,更广的视角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 多年来,学校已形成健全的管理制度,制订了一系列考核评价奖励办法,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使学校环境更加净化、绿化,同时,把环保宣传教育推向社会,让全社会共同保护自己的家园。 三、学校创建绿色学校主要活动和事迹。 花团锦簇、绿草如茵,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与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相得益彰,清新洁净的空气让每一位走进它的人心旷神怡,这就是今天的常州市第一中学。作为省首批中小学环境教育试点学校之一,我校也是常州市首批绿化先进单位,连续18年被评为市级绿化达标单位,全校绿化覆盖率高达59%。许多刚进校的新生在小作文中写道:"一中真像花园,比想象中的还要美,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真是一种享受。" 这是我校环境教育的成果。在近20年的努力中,我校环境教育也创下了若干个"全市第一":成立第一个学校"校园小气象哨"、第一个"地震测报兴趣小组"、第一家开设高中地理课、第一个成立"环境监督岗"、第一次把环境知识列入第一课堂……正是二十年如一日的环境教育,使这座近80年历史的名校焕发着如此的青春活力。 1.领导高度重视,全校上下形成环境教育的合力。 纵观学校的发展之路,就是一条与环境教育相伴相随的"绿色之道"。一中的前身,私立正衡中学素以优美的环境而著称,在它的老照片上,依然可见蓊蓊郁郁的绿色簇拥着古朴的教学楼。自1980年我校被确定为首批省重点中学后,学校专门指定一名副校长负责贯彻落实环境教育,把环境教育列入每年的全校工作计划中。1991年成为省首批环境教育试点学校后,又成立了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由一名副校长任组长,组员集中了地理、生物、化学、物理、语文、外语等一批热心于环境教育的中青年教师,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制定专门的环境教育计划,做到时间、内容、地点"三落实"以保证计划的实施;期末召开总结交流会,肯定成绩,发现问题,便于改进。1992年,全校建立环境监督岗,由环境教育领导小组成员轮流带队,不定期对全校环境进行检查监督,对问题及时记录并反映,采取改善措施。环境教育还渗透进教育教学常规检查评比,纳入了班主任计划,如不准损坏一草一木,不准随地吐痰,墙脚不准有球印、脚印等。初一班主任张萍老师的班主任计划中明确规定同学:"在校内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并阻其他同学类似行为;不乱抛瓜皮果壳,不随地吐痰;校外不乱扔垃圾,做一名环保义务宣传员和小卫士;每个学生在家种一盆花,营造家庭小气候……" 领导的率先垂范为环境教育送去东风。在我校,经常是领导带领学生检查监督校园环境,带队去江阴等地考察江水污染情况,带头组织编写环保教案和组织公开课。副校长石肇英还于本年9月参加了全国互动式环境教育培训。近年来,我校地理组教师参加了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学习班、全市暑假环境教育师资学习班,并在我校协助举办了该培训班;参加了地理、生物、化学几个学科环保教案的编写,六次向全市开设公开课;二次组织野外考察;协助市环保局举办五次环保夏令营;我校和余文华老师在省首届中小学环境教育活动中被评为环境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今年5月份,我校专门成立了"环境教育委员会",并与所在社区结成共建单位,把深入持久地开展环境教育当作一次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全校环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我校还把图书馆作为开展和宣传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作为市示范图书馆,该馆设计美观漂亮,大厅及楼梯陈设着花卉草木,令人赏心悦目。图书馆拥有相当数量的环保类图书,近两年的购书投入就有近万元;长年订阅的期刊有《地理知识》、《人与自然》、《中国花卉盆景》等,报纸有《中国环境报》、《中国花卉报》、《环境周刊》等。图书馆专门开辟了"环保图书展阅点",展出《环境保护》、《大自然的召唤》、《黄河悲鸣曲》、《长江悲鸣曲》等几十种图书,并把学生的读后感布置成"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专题板报。"图书馆与班级近两年联合主办了五期图文并茂的环保专刊,在校园里反响很好。 2.加强渗透意识,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网络。 1992年在苏州召开的全国环境教育宣传会议上指出:中、小学环境教育除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选修、必修课外,主要渠道是渗透教育。其形式有二种:一是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二是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活动中渗透。就在当年,我校率先在高一年级开设环境教育必修课,另外在初二、高二不定期举办环保讲座,受教育人数千余人。近年我校又给高一新生人手一册发放《环境教育》教材,授课形式采取上课和电视讲座,期末考查。作为省环境教育试点学校,我校意识到,要使环境教育深入开展,必须在学科教学中予以渗透。我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参加了市环保局举办的教案编写培训班,并多次尝试,开始在有关学科中进行了实施。主要做法是: ⑴有关学科根据教学内容,编写渗透教案,并制订实施计划。如语文学科:"济南的冬天"一节中穿插有关趵突泉的保护,"巍巍中山陵"一节中有关林区的保护;同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市环保局组织的绿化征文等比赛。化学课如:"硫酸"一节中讲述 的产生,对地理环境的污染及酸雨对人体、建筑物等的危害,还有农药对人体及环境的残毒污染等;同时结合"化学--技术--社会(CTS)"课题研究,带领学生到常化厂、第二化工厂参观工艺流程并参与有关的测定操作等。物理教学中如:利用"光学、热学、声学"等章节,讲述噪声、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电冰箱产生的氟利昂对大气层的破坏等等。地理学科则结合国情渗透对野生动植物、生态系列的保护,同时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成立生物标本小组,花卉栽培小组等。在教学手段上尽可能利用幻灯、投影、录相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地展示如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并通过放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触目惊心的镜头,感染和教育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还一支热心环境教育的师资骨干队伍。全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中大多数为青年骨干教师,他们都是环境教育的热心人。重点中学升学压力大,教学满负荷,德、智、体各类活动安排十分紧凑,环境教育只能"见缝插针",收集资料、编写教案、设计示范课、准备讲座、带领学生外出参观等都是额外负担,往往需放弃休息,也没有什么报酬,但他们毫无怨言。有一位外语教师特别关心全校环境。每到深秋,校园内总会有环卫工人焚烧枯叶,他每次到现场劝阻,不厌其烦地讲清利害。有一次某环卫工人焚烧垃圾时非但不听劝阻还破口大骂,几乎动手,这位教师立即赶到天宁区环保局向局长汇报此事,最终杜绝了此类现象的发生。教师积极撰写环保论文,近年来共获省级二、三等奖数10篇,其中"常州市区河水污染分析与建议"获南师大优秀论文,并在校论文集上发表。 3.开辟第二课堂,寓环境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在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我校一大特色,曾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科技活动先进集体。早在1975年,我校就成立了常州市首家"校园气象哨",由气象兴趣小组每天三次监测预报学校校园小天气,寒暑假从不空缺,并在市环保监测中心支持下,将自动风速仪、雨量计、毛发湿度计等安装在校园气象哨内,发挥作用,该气象哨曾被团中央专门文章介绍。同年还成立了全市首家地震测报兴趣小组,被市地震办公室评为青少年地震测报先进小组。我校还有一个全市首家"环境监督岗",受市环保监测中心委托,自1984年来一直承担常州市区四个河段的水面"黑臭"的监测任务,坚持每年、每月、每日监测,每月将每天填报的材料送交监测中心,如有严重黑臭情况立即报告,为整洁全市河水污染提供了第一手资料。1989年,常州市科协拍摄《常州科技十周年回顾》电视录像片,其中即有部分我校环保兴趣小组的活动镜头,该专题片已译成英文版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积极参加全国、全省、全市性大型环保活动,硕果累累,推动了环境教育的发展和深入。每年的植树节、爱鸟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都是环境教育的最佳契机,我校学生踊跃参加相关活动。1992年初组织参加全国环保竞赛,我校两名学生一路过关斩将,累获市一、二等奖、省环保调查报告一等奖、全国环保调查报告二等奖、1993年参加全市中小学环境知识系列大赛,我校获征文比赛一等奖1名(全市三名)、二等奖3名(全市8名)、三等奖3名。1996年6月5日,江苏省太湖周边地区中小学生接力式环境教育活动开幕式在我校举行,省长助理王珉、省环保局长袁克昌等省市领导及全市中小学生代表500多人出席。1996年7月14日,我校4名学生作为常州市几十万中小学生代表去苏州,传送太湖周边地区中小学生接力式环境教育活动接力签名大旗,并出席了隆重的开幕式。 10余年来,我校组织举办环保内容的讲座上百次,观看电影、录像、幻灯片几十次;组织学生外出环保考察数十次,如苏州、昆山、扬州、江阴、张家港等地,把环保教育与爱国主义、爱家乡、爱学校组合起来,并连续五年组织学生参加市环保夏令营,尤其1996年7月底,我校积极筹办市第九届中小学生环保、地质夏令营,组织营员81人,辅导员12人,赴苏州东山、西山、无锡等太湖周边考察,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人数之多,均创全市之最;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环保知识,扩大了视野,也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全市中小学的环境教育活动。 我校还注意在主题班会和全校性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如今年少先队工作计划中明确"开展红领巾文明卫生岗活动,让每位队员从自身做起,并开展宣传监督工作,使一中校园整洁美丽,春色常驻";团委计划明确"积极推进并深化'我与绿色同行'活动,组织同学参加'青年林'的种植活动",如要求每个学生参加"3·12"植树节;"6·5"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各班出黑板报、墙报;10月份举办校园文化设计大赛,征集草坪和垃圾箱等文明语言。各班的主题班会也有了环境保护的内容,有故事、辩论、知识抢答、模拟法庭等形式。在每年的"一中之春"文艺汇演中安排有关环保内容的相声、小品、朗诵、歌曲等,宣传扩大环境教育的影响。学生写论文的兴趣也提高了,近年来,学生撰写的环保小论文多达数百篇,其中获全国二等奖1篇,省一等奖2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5篇,市一等奖15篇、二等奖26篇。 4.加大投入,积极规划,营建花园式"绿色"校园。 从1996年开始,我校进行了现代化建设工程,投资逾两千万。经过3年的努力,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园艺化"绿色"校园出现了。学校增铺草坪1500m2,校园绿化面积36600m2,生均绿地14.6m2。铺设园中小路、种植花草树木、设置喷泉假山,让师生充分享受到一份赏心悦目的愉悦。学校有专职绿化管理人员3人,均为中高级技术工人,负责花卉草坪的维护、保养、盆栽和校园布置。现今的校园,春有绿草如茵、迎春盛开,夏有睡莲初绽、栀子斗妍,秋有金菊傲霜、丹桂飘香,冬有腊梅怒放、松柏常青,一中成了美丽的花园。 我校还以环保出发,对一些公用设施进行了改造和重建。如把锅炉房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煤锅炉换成燃烧充分、没有废渣的油锅炉;把原先易堵塞的下水道全部更换加大;教室实行垃圾袋装,每栋楼前设两个垃圾箱,每天集中到总垃圾房,连同食堂的一次性饭盒,每天晨6:30以前由市环卫处统一处理完毕;建厕所3座,均为水冲式,有专人保洁,并尝试使用红外线自控冲水系统,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学校清醒地意识到,学校教育应该是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环境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不可缺少的教育。环境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知识水平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尤为重要和必要。10多年来,我校环境教育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星星之火到蔚然成风的漫长道路,也是一条光辉之路。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的校园里,"绿色"正在蓬勃壮大,"绿色"正在熠熠生辉,我们要让这"绿色"常驻校园,让"绿色"常驻师生心头,让"绿色"汇入全国人民呼唤的绿色海洋之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