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吕植:与大自然共舞的环保卫士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14 2:49:3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完全是中国的一个自然保护组织,吕植把“山水”的座右铭定为“做而论道”,与《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却更加苍劲有力 ] 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里,吕植正在跟工作人员及学生们快乐地交谈。 而身为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的她,还要时不时带领学生们开展生态问题基础研究。 一次次角色转变中,在推进环保的事业征程上,吕植做得游刃有余,就像她所欣赏的奥迪汽车,始终在探索真正切实有效的节能减排方案,全力驶向绿色未来。 乐在山林中 作为奥迪英杰汇成员的吕植,是中国最受尊敬的动物保护者之一,也是中国环境与野生动物保护运动的领袖。 乐观、向上的吕植从1985年观察大熊猫的粪便开始,投身于野外生态保护的科学研究,开启了她投身生态保护的事业之门。 吕植对自然和野生动物的喜爱,源自少年时看到的一部电视剧《达尔文》。这位进化论创始者的环球航行经历,在童年吕植的心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再后来,因为在报纸上读了珍尼·古道尔考察猩猩的连载故事,珍尼·古道尔的生活让吕植充满向往。 吕植在谈到野外生活时,很少提及艰苦、单调这样的字眼,反而乐在其中。 多年研究野外大熊猫的经历,让吕植拥有了“大熊猫妈妈”这样的称谓,这位被称为世界上和大熊猫最亲近的人,曾自由进出产仔大熊猫的洞穴,甚至可以靠学熊猫妈妈的叫声,就让小熊猫爬到她身上。 “第一次与熊猫亲密接触,只有两三米的距离,这是一个让人既紧张又兴奋的距离。”现在回想起当初与大熊猫初次接触的那一幕,她仍然兴奋不已。 “熊猫的天性是见到人类便警觉地爬到树上,我们在野外和它们处得时间长了,见到了我们就会立刻爬下来——用带有长指甲的手掌拥抱我,躲都躲不开。我对动物皮毛过敏,每次脸上都会起些乱七八糟的疹子。”吕植说到。 一次一只年老的熊猫牙齿发炎,无法进食,有人把它送到吕植面前。治好了牙齿的大熊猫真的缠上了吕植,赖着不走,放归山林没有几天又自己跑了回来。 她可以随意出入大熊猫娇娇的洞穴,对于疑心很重的大熊猫而言,吕植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如此亲近它们的人。 从1985年开始大熊猫的生态学研究,吕植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她参加了撰写《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1992年,吕植到美国国家健康中心做博士后研究,主要做保护遗传学方面的课题,其中之一就是大熊猫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1995年,当她结束课题研究时,美国地理学会等很多机构看中了她。但吕植谢绝了,回到中国投身动物保护事业。 从科学家到环保推动者 作为一个有担当的科学家,吕植成功地开拓了由科研人员向环保主义者的转型之路。 1995年,时任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中国物种保护区项目主任的吕植,在四川平武县开始了将环境保护与当地经济结合的试点——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来替代伐木经济。 平武县王朗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大熊猫保护区,1998年森林停伐,当地的经济支柱立刻断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没有保障,盗伐和偷猎的现象时有发生。经过和当地协商,吕植和同事尝试发展以熊猫为主题的生态旅游。 吕植介绍,所谓生态旅游,强调旅游不仅愉悦身心、增长见识,还应该做到真正的对自然友好。为了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大兴土木是不被建议的,这里没有豪华酒店、高速公路等一流的硬件条件,而是在现有设施基础上,保证游客住宿舒适、卫生。在旅游旺季,游客被分流到周围民宿中住宿。 吕植和同事帮助当地政府建立起一套知识和体验结合的旅游模式,并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机制,鼓励当地人参与保护,并从保护中受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