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开发青藏高原旅游要注重生态保护 | |
作者:洛桑灵智多杰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28 8:45:4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
|
青藏高原有“中华水塔”、“世界屋脊”和“地球之巅”之称,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冷源、生态源、水源、生命之源和文明之源,关乎我国的生态安全。青藏高原优势凸现的资源是生态环境资源,生态环境资源中最有开发前景的是旅游资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旅游业异军突起,旅游业总收入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不 第一,要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目前,在全球兴起了生态游、文化游、探险游和沙漠游等。这些方面青藏高原应有尽有。西藏有4A级旅游景区5个,3A级旅游景区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4处。在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中国十大名山中,青藏高原就有西藏的南迦巴瓦峰、珠穆朗玛峰、冈仁波齐峰,四川的贡嘎山、仙乃日(稻城三神山)、峨眉山,云南的梅里雪山,新疆的乔戈里峰等八座。它纵跨多个纬度带,从陆上极高点到极低点各类地形兼备,不仅拥有亚热带的莽莽丛林和美如仙境的湖泊、变幻无穷的云海和超逸飘缈的山岚,更有黄河、长江的发源地和汹涌澎湃、姿态万千的澜沧江、金沙江、怒江、岷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川,以及虎跳峡、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和无数地貌独特的雪岭冰峰等瑰丽景观。但是,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极其脆弱,是人类仅存的几块“最后的净土”之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山地、沙漠、戈壁占总面积的3/4左右。近年来,阿尼玛卿山、念青唐古拉山、党河南北两山、大雪山、透明梦柯冰川、马牙雪山和七一冰川等,雪线上升速度明显加快;青海、四川、甘肃和新疆部分地区的湖泊大量干涸萎缩,而西藏的一些湖泊蓄水在上升。世界野生动物基金全球气候变化计划的负责人詹尼·摩根说:“喜马拉雅山冰川的迅速融化将大量地增加河流的水量,引起广泛的洪水。但是一些河的水位将会下降,意味着会给亚洲人民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环境问题”。开发旅游,要切实保护这些自然生态环境。2004年8月4日《西宁晚报》刊登“数名两院院士疾呼豪华游轮将会毁掉青海湖”的文章,院士们之所以联名制止,就是担心肆意开发自然资源而破坏生态环境。2005年中央投资75亿进行青海三江源保护,以及2006年1月1日起西藏自治区境内禁止开采砂金矿,也都是出于保护自然生态。 第二,要保护好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既有世界文化瑰宝的布达拉宫,也有扎什伦布寺、拉卜楞寺、塔尔寺等规模恢宏的寺院群,卡若遗址、嘎学岩画、卡玛多塔林、仁达摩崖石刻、雍布拉康、江孜抗英遗址以及甘孜“三宝”等文化遗存,独特的人文景观、丰富的民俗风情和灿烂的宗教文化交相辉映,对游客的吸引不亚于自然风光。各地的生活习俗、起居方式、文化风尚和民间节日亦多姿多态,呈现了风格迥异和多样化的人文风情。自然负载了人文,人文渗透于自然,并经自然而得以体现。藏族的生活理念蕴涵着敬畏自然、崇尚自然、尊崇造化、关爱生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等颇具人文关怀的生态观。马年“转山”、羊年“转湖”等活动规模宏大,热闹非凡,浓郁浪漫的人文景观与恢宏多彩的自然景观互相衬托,成为游客向往的“神秘天国”。要充分挖掘、整理各地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和传说,为人文景观增加更多的文化内涵;防止在一些自然景点乱建寺庙,滥塑佛像,装神弄鬼、造假文物,编造“故事”和“神话”,来破坏人文环境、欺诈外来游客。青藏高原之所以是“净土”和“圣地”,除了地理因素所致,还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三,要维护好当地群众切身利益。把维护当地群众利益、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作为衡量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成效的标准,保证旅游业健康发展。科学利用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使其合理地返回到生态环境保护本身和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上来。要结合创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大力倡导适度消费的绿色旅游方式。利用“五一”、“十一”和春节长假,鼓励群众发展适合当地特色的藏区生存体验游和藏族农家游。要引导当地群众树立科学、和谐、节约的发展观,避免无限制地破坏当地资源,竭泽而渔搞开发。 第四,以生态与效益的双赢为前提。著名国际旅游咨询专家沃比克指出:“旅游界巨头和相关人士需要了解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即在旅游市场营销中,创造知名度,推广环保、友好、安全的目的地形象才是至高无上的追求。”要保持旅游目的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青藏高原基础建设落后,强加给自然资源的人工建筑和人工景观,非但不能使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增添任何“附加值”,反而降低了其作为自然资本的价值。要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注意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和珍贵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特点,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边开发边保护,加强旅游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管理和环境管理的能力。旅游目的地所在地政府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定旅游开发规划及管理措施,以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为政绩主要考核要则。旅游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承担起旅游产业开发的管理和监督者的责任,严格按照已经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来监督经营者的开发行为,做好旅游开发区及周边社区的和谐发展以及利用旅游产业收益反哺环境。旅游景区经营者要在管理部门的监督下,按照规划科学开发,在景区旅游荷载量的基础上,控制一个接待上限。 第五,要注重区域和谐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区域化、块状化。分布于青、甘、川、滇等省的藏族自治州,不仅连成一片,且与西藏自治区融为一体,正好形成一个旅游经济圈。应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适应青藏高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藏、青、甘、新、川、渝、滇等省区联手,共同开发康巴和滇藏风情线、滇川藏大三角旅游线、三江并流风景旅游线等环形旅游线路。区域旅游资源的全面开发以及区域旅游业的大发展,需要依托多个旅游品牌的支撑。在青藏高原旅游开发中,已形成了像九寨沟、香格里拉等著名品牌,并且也都在各自省区内掀起了旅游高潮,为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其对青藏高原的旅游业及经济发展来说,其作用是极其微弱的。要通过组建跨区域的企业集团,打造“香格里拉、茶马古道、青藏铁路旅游带”等品牌以及“雪域、民族、传统文化”牌,以共同的资源优势,争得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从而形成区域整体竞争优势。要解决“朝五晚九(五月至九月)”这一区域性的旅游资源“冬眠”问题。旅游“冬眠”是资源闲置。高海拔的地理环境和低温多风的高原气候,对青藏高原旅游开发确实有一些影响,但是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并不受季节限制,可以跨季节开发。要通过区域合作,开发世界屋脊汽车游、登山、宗教朝觐、文物考古、探险等具有浓厚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及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藏、土、撒拉等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观光游,使青藏高原旅游“四季花开”。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