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张小林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0 11:48:21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各地开展的工作发展情况不平衡。

  二是封禁管护的方式、方法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有些地方在封禁管护上的成本太高,如使用水泥铁丝网围栏管护方式,水泥铁丝网围栏投入在40元/m左右。

  三是各地在封禁管护中都规划和建立了管护站、管护哨所,聘请了管护人员,每年要开支一笔管护费,若项目建设完成,这些管护站、管护哨所如何长期生存将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四是部分科研监测不规范。有的县监测工作实施过于偏激,将一半以上资金用于科研监测,不利于其他任务的完成;有的县市将监测小区置于生态修复区之外,显然不适合开展观测;有的县建立的监测小区不符合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监测的因子、项目也太单一等。

  2.工作对策

  (1)提高对生态修复工程的认识

  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大面积恢复植被和改善生态系统,是促进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和植被恢复的有效途径,各地、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清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形成政府组织、水保部门牵头、各部门积极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局面。

  (2)尽量利用已有的机构人员

  我们在以往的监督执法中,已经建立了一支完善的监督执法队伍,有些乡村已经建立了一些管护站,能不建新站就不要再建新站,而是要加强各级各部门相互协作。

  (3)监测科研要规范化

  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和科研,认真总结试点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十分必要。但各地一定要根据当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特点、财力、物力和人力,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监测项目和科研课题,不可贪大求全。在监测和科研方法与手段上,既要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又要注重“土、洋”结合,既要依靠有关科研院所的力量,也要使自己的技术人员参与到监测和科研工作中去,要通过监测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达到出成果、出经验、培养人才的目的。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