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生态承载力与崇明岛生态建设
作者:王开运 邹春静 …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1 21:07:41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4.4 研究提高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的对策 
  生态承载力是可变的,但这种可变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由人类活动加以控制,这体现出生态承载力具有人类价值的选择性。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应有目的地寻求生态限制因子,并降低其限制强度,以使生态承载力在量和质上向人类预定的目标变化。但人类施加的影响和作用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必须在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然规律范围内,否则会降低系统的生态承载力,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提高生态承载力的过程是人类在一定条件下,将生态承载力低的生态系统改造为生态承载力高的生态系统,且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法律、行政、经济等,阻止生态系统功能发生退化。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增加自然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太阳能要通过绿色植物才能被固定下来,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流动。研究表明,植被覆盖率将直接影响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大小。因此,大幅度增加崇明岛植被覆盖率将有助于其承载力的提高。由于各植被类型固定太阳能的能力不同,其承载力也不同。森林是净生产力最高的植被类型,生态承载力也最高。因此,为提升崇明岛的生态承载力,应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目前全岛森林资源总量明显不足,2003 年森林覆盖率达 16.8% ,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按照《崇明岛林业发展规划》,至 2020 年森林覆盖率要达到 55 %。如何实现,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作者认为除了按规划在岛屿中部建设100km 2 左右的森林休闲度假区外,在岛屿西、南、北面沿江200m范围内建设防汛护岸的江防林,树种以阳性、耐湿树种为主,如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旱快柳(Salix matsudana)、加杨(Populus canadensis)等。东面在围垦地边缘建设保地防潮的海防林,选择阳性、耐盐碱、耐生理干旱、根系发达的树种。以上两种防护林应同时考虑配置灌木树种来增强防护效果,树种选择耐阴、树型优美、花期长久的品种,如柽柳(Tamarix hispida)、小叶黄杨(Buxus microphylla)、赤杨(Alnus tinctoria)(有固氮能力)。这样,在崇明岛不断向东淤长的过程中,将在岛屿东部逐渐形成大面积的森林生态系统,也会大幅度提升东滩的旅游承载力。在道路两侧50m范围内建设景观优美的防护林;在农田中每隔 500~800m建设宽度为30m左右的农田防护林网,树种以阳性树种为主,枝叶繁茂,防风效果好。这些防护林不仅能直接提高生态承载力,同时通过抗灾减灾间接地提高了崇明岛区域生态承载力。此外,优质牧草场、高产作物品种等也属于承载力较高的植被类型。
(2)科学规划园区建设,适度发展立体交通
  崇明岛由泥沙淤积而成,成陆历史很短,目前还在不断向东扩展,面积以每年两万亩的速率逐年增加。但作为岛屿,它的发展空间还是受到限制,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单位土地的生产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各区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以及道路建设的增长,环境压力将增大,对土地的需求将空前高涨。因此必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寸土寸金。在城镇建设和道路建设规划中要有超前意识,充分发展空间结构,科学规划园区建设,避免“住宅”污染,保证有大面积的土地以实施生态农业、集约经营的需求。在交通建设方面,应考虑崇明的长远发展,须作到水、陆、空结合,立体发展。陆路交通要合理规划,具有前瞻性,避免重复建设。
(3)开发利用无公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能源的利用方式对区域生态承载力影响很大,很多能源工业会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严重污染环境,造成区域承载力下降,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所以必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开发崇明岛具有优势地位的清洁、无公害能源,如风能、太阳能,进行能源利用结构的优化和合理布局,使得能源高效、清洁利用与生态岛建设以及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紧密结合。
(4)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生态农业有利于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避免掠夺式开发和经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因而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及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投入少,产出多。在崇明这个一直以农业为主,今后以保护原生态为目标的相对落后的城市边缘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是唯一可行的对策。因此必须调整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资源节约型、集约化、科技含量高的规模化农业模式。在牧业方面,到目前为止,崇明岛上的牧业(山羊)还是以散养为主,不仅效率低下,对生态系统破坏也很严重。对牧场的管理基本上采取只取不给的掠夺式经营。要提高生态承载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首先要建立以人工或半人工草场为主的经济型畜牧业生产基地,提高草场净第一性生产力。草场管理集约化经营,牲畜采用圈养,不仅可发挥崇明畜牧业的原有优势,还可大大提高其草场的生态承载力。
(5)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优化 
  根据生态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应用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产业集群、新产业区、点轴模式等理论,以崇明岛经济社会基础、资源和区域优势、科技进步等为前提,进行崇明资源供给需求分析,崇明岛经济物质代谢对外界依赖度分析,以及经济转型后的资源利用模式情景分析,构建崇明经济资源消耗密度评价和资源节约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崇明未来生态型经济发展目标,优化产业结构,探讨生态产业园区的组织模式以及生态产业的发展路径,最终建立基于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的崇明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与模式。
(6)崇明生态岛建设的适度人口规模和目标
  虽然崇明人口是上海市各区县中唯一长时期来持续减少的地区,但是,随着崇明大发展的不断深入,必然会带来人口的大量集聚。 意味着消费的增加,也意味着人类向自然索取的递增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增多。因此,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如何确保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必须切实予以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应深入研究适宜崇明生态岛持续发展的产业与人口结构,探讨崇明产业结构转型、人口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的互动机制 [23] 。同时,应制定与区域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的调整和优化布局方案,对于实现崇明大开发的目标定位和宏伟蓝图,促进崇明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以采用 P — S “可能—满意度”法、“环境—就业”法,“趋势—理想—目标”法等方法建立经济适度人口规模理论模型,评估崇明岛人口发展的压力,并在多方案设计下,模拟和预测未来( 2005-2020 )的适度人口规模。应重点探讨人口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人口发展与城市化过程关系,人口发展和资源承载力扩展以及人口发展与环境容量发展的协同关系。
(7)加强法制宣传,增强法制观念,运用法律、法规等保护环境
  法律、法规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人们生态意识还不太强时,它是防止生态退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应加强有关法律的执行检查力度,依法打击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与企业在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惩前是为了毖后,还应充分利用崇明县前卫生态村生态学科普教育基地,加强示范和生态宣传教育。
4.5 构建崇明岛生态安全预警调控系统 
  与生态承载力密切相关的另一人类关注的问题是生态安全 [2] [8] [17] [36] [40] [43] 。随着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实施,生态安全问题将日益显现出来,特别是重要的资源生态系统、环境敏感区,如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区、重要滨岸湿地、淡水资源等。如何构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以确保生态岛建设目标的实现将是当务之急。生态安全的基础是生态承载力,在前两项建议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数据采集方式,进行不同尺度调查和过程模型分析,结合区域人口、产业、交通、能源和资源需求的动态发展状况以及承载力阈值分析,开发多层次、多尺度以及兼备评价、预测、预警和对策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安全预警信息系统,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评估淡水资源生态安全
  应参考崇明岛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一步对崇明岛淡水资源的状况,供需平衡,重要风险源过程、影响进行模拟研究,结合宏观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环境等多因素预测,对崇明岛淡水资源安全现状和未来 20 年的变化进行生态安全评估。
(2)评估重要公路沿线生态环境安全
  依照《崇明岛域发展规划纲要》,未来崇明交通状况将发生巨大变化,如陈海公路和拟建中的沪崇苏高速公路等,将大大改善崇明的交通状况。作为一个生态岛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崇明岛交通干线及沿线区域重要生态系统健康和风险状况以及环境,对污染、土地占用和能源消耗等安全进行调查和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沪崇苏高速公路开通后崇明交通状况进行情景模拟分析,预测和评估未来崇明主要交通干线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状况。从生态和资源环境角度对崇明交通的发展规模进行监控和预警,以促进崇明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3)评估重要滨岸湿地生态环境安全
  湿地是崇明岛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应对崇明岛重要滨岸湿地结构和功能,湿地生态服务价值,湿地在不同层次的安全阈值等进行评估。利用“ P-S-R ”法,从“压力(P)”,如咸潮入侵、风暴潮冲淤频率、围垦强度、沉积物污染状况、水体营养状况、动植物污染状况、滩涂养殖和捕捞等,湿地“状态(S)”,如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滩地面积、滩地淤涨速率等,,以及“响应(R)”,如湿地保护措施的加强、恢复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治理经费的增加等,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对滨岸重要湿地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估和预测。
(4)基于 3S 系统的崇明岛生态安全风险管理与预警系统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 3S 系统是区域研究中的重要工具与方法。运用 3S 技术,基于崇明生态信息系统,可以构建崇明岛生态安全的风险评价、管理和预警信息系统,为崇明生态岛建设提供安全管理的分析平台。主要内容包括:用户需求调研和分析,主要风险要素的识别,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体系建立,生态环境风险评价,风险要素的制图和地球观测数据的使用和评估模型建立等。


5 结语 
  崇明岛由于其独特的区域位置和自然优势,成为上海最具潜在战略意义的发展空间。崇明生态岛建设应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类似发展的成功模式,结合崇明岛生态建设目标,以及崇明岛重要资源、环境、人口和产业现状以及区域优势,提出适合崇明生态建设目标的发展途径。通过确定崇明岛重要资源的承载力,环境容量以及适宜的人口和经济支撑能力,提出与区域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布局方案,并积极探讨具有可操作性的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对策。构建崇明岛重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开发环境安全与灾害预警系统,为崇明生态岛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建议和战略决策依据。

上一页  [1] [2] [3]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