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揭开沙尘暴神秘的面纱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阿里巴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9 22:30:2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沙尘暴防灾减灾 影响我国沙尘暴沙尘源区之一的沙漠早在1.1亿年以前就已经形成,比较年轻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已有200多万年的历史了。在被“风吹成的黄土高原”广大丘陵、沟壑区覆盖的数十米至数百米厚的黄土,也是在200多万年前第四亚冰期干燥寒冷气象条件下,由发源于西伯利亚冷高压的强大冬季风,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新疆等地戈壁、沙漠中携带来的粉砂沉积而成。 目前,在 人类无法改变和控制沙尘暴天气形成的自然因素下, 要减轻沙尘暴灾害造成的损失,就要保护和改善干旱地区 生态环境 状况,减少沙漠化土地。但是要让中亚和我国西北地区广阔的沙漠化地貌得到根本改变,尚需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 要最大限度的减轻和防止沙尘暴灾害损失,就必须做好以下4方面的工作。 1、必须深入研究沙尘暴发生发展的机制,完善和改进沙尘暴的监测手段,提高沙尘暴的监测预警预报水平,将沙尘暴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中国气象局已经召开了2次全国沙尘暴研究和预报服务会议,从2001年3月1日正式开展了全国沙尘暴预警预报服务工作,2002年成立了第一届全国沙尘暴专家委员会,筹措资金进行全国第一期沙尘暴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工程,并争取利用3—5年的时间,建成具有现代化水平、覆盖我国沙尘暴发生和严重影响区域的监测预警服务系统,有效地监测预警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 2、加大退耕还林和绿化西北生态环境建设。要保护好现有植被,在减少人为环境破坏的基础上,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山川秀美的新西北;要建立节水型社会体系,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干旱化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所以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合理利用地方资源,建立适宜的产业结构,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加强《防沙治沙法》、《森林法》、《土地法》等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环境保护意识,使建设小康社会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并重”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针,加快防灾抗灾生物工程和技术工程建设步伐,重点搞好风沙防护林、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 4、加强群众防灾减灾科学普及工作。要注意收听沙尘暴天气预报警报,视沙尘暴到来的时间,对学生离家近的提前放学,远的留校,提前结束露天社团活动等。提前做好塑料大棚等安全防御措施,经实地调查,春季塑料大棚走向与强沙尘暴天气有极大关系。一般大棚走向与沙尘暴天气风向平行的损失大,与风向垂直或者接近垂直的损失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