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基本问题研究
作者:惠军亚昆明理工…  文章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22 10:33:49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2.2 实施战略环评的可行性
2.2.1 项目环评的成功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年)首次确立了建设项目环评制度。经20余年实践,我国项目环评进步很大:“九五”期间环评实施比例超过90%;1981~1992年完成区域环评181项,占同期区域开发项目的31%。项目环评的成功实施,对于控制建设项目环境污染,改善环保部门环境管理工作起到积极作用,为战略环评的实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2.2战略环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早在70年代美国环保局就开发了“战略环境评价系统”,它是由若干计算机运行模型和数据库组成的一个系统,其目的是为说明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和依赖自然环境,在经济、人口、能源需求预测等输入假设的基础上,提供经济活动、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的中期预测(15~20年)以及这些预测部门构成、空间分布信息等。
我国的战略环评起步较晚。80年代后期,中国学者才意识到战略环评的重要性,开始介绍国外基本概念、相关方法、实施经验;1995年以后,研究重点转向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建立战略环评理论、方法与制度体系,并尝试性地开展了战略环评的实证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就提高环境影响有效性和开发战略环评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对“山西煤电并重发展战略”及“国家有毒化学品立法”尝试性地进行了环评,为开展战略环评作理论与实践经验准备。

2.2.3制度体系建设
《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明确规定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开展重大经济与社会发展决策环评;“三定”方案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首要职责是“受国务院委托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确定了战略环评的地位,明确要求对土地利用规划,区域、流域、海域开发规划和十类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与之相应的实施细则、工作指南、地方性与部门性法规也将要出台;上述共同构成中国实施战略环评的制度体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