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农业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它以协调入与自然关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为基本原则,以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并吸收现代农业科技为技术特点,强调农、林、牧、副、渔大系统的结构优化,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农产微观经营、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一个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全面协作的综合管理体系。其主要特点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融合,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利用整体优化功能及因地制宜,建立多样性农业为一体的结构,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
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它的主要形式是在一个150m2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m3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m2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①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为猪禽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②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③猪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日光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增加,质量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这种 “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冬季平均每户收入增加了4000—5000元。
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 主要形式是“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它是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果树年生长量高0.2m多,多生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这种模式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
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 具体形式是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实行人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还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它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生产良性循环体系。它的好处是“一净、二少、三增”,即净化环境,减少投资、减少病虫害,增产、增收、增效。每年可增收节支2000—4000元。
四、西南区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高处修建窖式蓄水池,实行高水高蓄,在旱坡地上聚土筑垄,在垄底先放有机肥,垄上种植怕渍作物,如红薯、花生、棉花,垄沟深耕培肥,种植需水作物,如蔬菜、玉米等。沟内建横的土挡,增加对降水的拦蓄作用。夏季收获垄上作物后留基免耕,秋季实行少耕。垄和沟定期互换。地的周围种树,利用落叶作有机肥。这种模式使土壤侵蚀量下降70%,径流减少54%,土壤贮水增加10—70cm,水分利用率提高5.4%,作物产量提高17%—24%。
五、城郊区模式: 目前,我国城市的菜、肉、鱼、蛋、奶、花等鲜活产品的供应仍主要来自城郊区。城郊区也最先获得工业生产所提供的化肥、农药、薄膜、机械,以及科研部门提供的技术和优良种苗。城郊区还要接纳城市的扩散工业和排放的废渣、废水和废气。北京大兴县留民营村自1983年起,该村做了大幅度调整:建设小型奶牛场,扩大肉牛场和鸡场,建立饲料加工厂和豆制品厂,建立250亩蔬菜大棚和400m2蘑菇房,强化蔬菜、饲料和加工生产。这种措施实行3年后,农业总产值从55.6万元上升到280万元,人均收入从405元提高到1100元,土壤有机质从1.2%上升到1.5%。该村每年向首都市场提供牛奶80t,鲜蛋75t,水果30t,肉类15t,鱼8.5t,菜600t,肉鸡7.5t。1997年全村总产值达1.4亿元,人均分配6500元,对首都市场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成为城郊生态农业建设的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