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和谐社会呼唤生态经济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29 23:56:4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人民网消息:12月10日,在广州召开的“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就环境保护与社会的平衡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呼吁各级政府推行绿色GDP,摒弃盲目追求“政绩”的做法,尽早形成并推行“自然—人—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

单位产值耗能比日本多10倍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余谋昌指出,目前国内不少地方走的仍是灰色发展道路。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模式主导着各地经济的发展。传统工业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过程是:原料—产品—废料。在这种模式中,仅有3%~4%的原料转化为产品,其余96%左右被当成废物排放到自然界。按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我国GDP若增加4倍,废物排放量将增加32-40倍,整个国内的资源和环境都将不堪重负。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之大已引起各界的密切关注。据悉,2003年我国的GDP占全球的4%,但却消耗了全球55%的水泥,36%的钢铁,30%的煤炭,25%的铝。我们每创造1美元的GDP,消耗的能源却是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这种发展模式不但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枯竭,也导致了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有没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李明华博士如是说。他呼吁:各界应该尽早形成“自然—人—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关注自然界的稳定、美丽和完整,关注资源的合理利用。

盲目发展,“政绩”成“政疾”

  专家指出,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因而也不存在价格。这就给扩大式开发自然资源、破坏和污染环境大开方便之门。长期以来,我们的GDP统计忽视了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的价值。其实,扣除对环境资源的损耗,真正的GDP增长为常规GDP增长的78%。决策层若为突出政绩,盲目追求GDP的增长,弄不好反而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长期的“硬伤”,所谓的“政绩”也会成为难以弥合的“政疾”。

  广东社科院哲学研究员韩强说,自然环境的健康和安全的成本是存在的,它在过去都是由社会整体和后代来承担的。绿色GDP要求将所有对环境有影响的经济活动都化为成本,表现为一连串金融数字,将隐蔽着的环境成本通过盈亏平衡表现出来,对市场尤其是企业行为形成压力,从而制止对环境及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这将有效地抑制经济的恶性增长,使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广州社科院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郭艳华认为,我们应该为自然资源定价,对不同的资源类别给予不同的价值评估,并把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全部如实地反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也就是说,应当提倡生态经济,大力推行绿色GDP。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