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气候变化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9/16 10:04:0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威尼斯恐难免海平面升高带来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气候变化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气候变化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气候变化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气候变化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威尼斯恐难免海平面升高带来的影响。

  建筑师文森特·卡勒博的作品《漂浮城市》。

  空中俯瞰图瓦卢。

  南极冰盖消融给企鹅的生存带来威胁。

  气候变化可能让岛国居民面临流离失所的命运。

  放置在德国柏林一座音乐厅台阶上的1000尊冰雕人像被炎炎烈日晒化。

  纵观人类进程,气候变化催生、抚育、暂时中断甚至终结着人类文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的气候越来越反常,极端气候不断频发,威胁到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致使土著部落文化在遭遇泯灭,以及不断出现的气候难民在频繁迁徙中遗失着本民族的文化习俗。人类文化在潜移默化地遭受着气候变化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为此,文化界深刻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运用多种文艺形式作出积极响应;为避免人类未来陷入气候灾难之中,专家学者思辨东西方文化精髓,探寻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和思路,引领大众从高碳生活方式逐步向低碳蜕变。

  气候变化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的经济、农业、工业、科技等领域都带来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由此也引发人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革,而对人类文化的牵动也同样如此。

  人文科学将文化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笼统而言,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世界遗产直面威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11月宣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很多自然与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该组织发布了汇聚来自世界各地50个专家的研究成果报告《气候变化与世界遗产案例分析》,其中列举了26个例子,详细阐述了气候变化给世界遗产带来的严重影响,包括英国的伦敦塔、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和澳大利亚的大堡礁。

  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雨季和旱季的周期性变化、空气湿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度的改变和土壤化学成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文化古迹。而北冰洋地区冻土的融化以及海平面的上升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以秘鲁昌昌城为例,厄尔尼诺现象所造成的降雨量变化破坏了这个全球著名的土砖城结构;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几个历史名城,气候变化导致的洪涝灾害和海水上涨对其的破坏也很大。洪水会引起土壤湿度增加,导致建筑物表面因盐分结晶增加而受到侵蚀,湿度的增加同时也容易造成地面隆起或下沉。

  在全球气候变化下,保护文化遗产地尤其重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气候变化而可能导致的个人生活方式和物质环境的快速变化将会使许多人感到不安,保护其珍视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中有意义的部分,可以减少物质和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冲击,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自然和人为的灾难之后要选择重建他们所熟悉的环境。此外,在不安定时期,文化遗产对于维护人们的精神健康和生活质量也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许多世纪以来,很多因其文化意义被珍视的传统建筑形式适应了气候状况,优化了能源使用。如果对这些建筑加以保护,人们可以在能源变得昂贵且不足的未来再次使用这些对策。传统的中国四合院可作为一种都市高密度下的居住模式,是一个低能耗和提供可接受的生活质量的例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两个主要策略:一是减弱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遗产地进行监测并使其适应气候变化,因为尽管极端的气候状况给文化遗产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但是给文化遗产带来的潜在威胁大部分来自气候的逐渐变化。二是让气候变化相对稳定。《气候变化地图集》的主要作者之一、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的研究员道宁说,以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和埃及城市亚历山大为例,要在50年到200年内减轻海平面上升对这两处文化遗址的影响,而如果海平面上升50厘米,带来的危害将是毁灭性的,到那时人类不得不彻底放弃这两处世界遗产,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让气候变化趋于稳定。但保护世界遗产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需要很大的开销,并非易事。

  土著部落文化在遭泯灭

  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趋于严重,气温越来越高,季节性的干旱、洪水及飓风也在不断反复之中,很多靠天吃饭的土著部落已苦不堪言,在挣扎中与适应中求生存,许多部落成员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是食物危机、家园被毁,以致到了走头无路的境地。生存岌岌可危,亟待世界各方援手救助。

  人类学家们担忧,大量土著部落将失去自己的传统习俗、文化艺术及语言,他们的文化将消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高级顾问冈萨洛—奥维多指出,有的地方,人们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习俗而不得不迁移,但有些偏远地区的小部落将会灭绝。由于四周的土地都被日益增长的人口所占据,有些气候难民不太可能移居,现在只能被迫囚居在一个地方,等待灭亡。

  例如,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的卡玛于拉部落生存面临困难。几个世纪以来,丛林湖泊及河里的鱼是该部落居民的主食,而大面积砍伐森林和全球气候变化使亚马逊河流域越来越干燥炎热,同时鱼类资源的消失让该部落面临生存危机,很多孩子只能靠吃蚂蚁填饱肚子。该部落成员们居住在兴谷河国家公园的中央,这里过去被茂密的热带雨林所包围,而现在四周的森林日渐被砍伐,逐渐变成农场,使该部落成员无处可去。

  而北极地区居民更面临无路可走的威胁,因为以前的道路都融化了。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的爱斯基摩人部落正日益消失,因为冰川在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没有了冰层,爱斯基摩人很难捕到海豹,而海豹是他们的主食。有些爱斯基摩人正在起诉污染者及发达国家,并要求他们赔偿。英国牛津大学环境变化研究所研究员桑顿博士说:“爱斯基摩人自己知道,他们并没有破坏环境,来自工业国的污染正威胁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气候难民遗失本族文化习俗

  全球变暖效应对许多岛屿国家和生态脆弱的地区影响最为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存,造成大量气候难民。气候变化会使不堪忍受恶劣环境的人们背井离乡,移居异地,而有可能会给新进入的地区在粮食、土地等资源方面带来影响甚至引发冲突,这会影响到气候难民的社会经济结构及生活方式,而在变迁之中逐渐遗失了其本族的文化习俗。

  由于一场有史以来浪峰最高的潮水致使图瓦卢的许多居民无家可归,当地政府2000年2月向新西兰发出请求,希望能够接受3000名图瓦卢居民前往定居。2001年12月,该国领导人宣布放弃其祖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被迫撤离家园的国家。

  而更加不幸的是,其他低地岛国,如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在斐济首都苏瓦附近的图古鲁村落,其家族祖坟以前在大树的荫蔽之下,而如今墓穴和墓碑已淹没于水中,村里上年纪的老人说,“那本来是村里像圣地一样的地方,是社区的中心”。2005年,在瓦努阿图叫“Lateu”的小岛上,100多个居民拆掉他们居住多年的木板房,搬到地势比较高的地方,以适应变化。该国土地资源部总司长如塞尔·纳瑞说,南太平洋岛国大多依赖旅游,对太平洋原始生态的任何破坏都会减少游客数量,而且旅游的基础设施一般沿海岸分布,海水上涨已经使之非常脆弱;极端的天气还使渔业和农业受到影响,直接打击人们的生活。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