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农业视角下的生态文明
作者:周培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3/3 10:16:5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农业作为全方位与自然融合的生命产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作为对农业天然所具有生态功能的肯定,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从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等方面明确了对农业发展空间的保护,也从降低水和土壤消耗强度、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污染防治等方面规范了农业发展方向,以期现代农业的发展能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农业具有积极的生态维护功能,保护农业空间本身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的积聚,一方面直接破坏原有空间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又产生大量环境有害物,有限的空间无法实现生态自我修复。生态环境危机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可以通过农作物的生长机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农作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削弱温室效应;通过滞留空气中的粉尘,降低空气的含尘量;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减少环境热量。通过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农业的充足发展空间,本身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传统农业只能被动地接受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生产极不稳定,极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破坏。现代农业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的大幅度改善,不断改变农业在自然面前的被动局面,人类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这是文明的象征。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农业的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就是要通过提高现代农业的自然适应能力,使农业生产能够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使生态文明到达更高的水平。

  以生态文明为追求和目标,符合现代农业的特殊产业性质。生态文明不是简单地维护生态环境,而是在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前提下,确保拥有良好的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从而有了各种满足人类物质文化需求的产业,产业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然会影响到生态环境,而农业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其具有特殊的生态维护功能。基于特殊的产业性质,如果现代农业都不能以生态文明为追求和目标,那么人类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将与生态环境相冲突。而多元功能协调发展是现代农业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农业技术创新和相关制度建设是现代农业建设生态文明的两大基本支柱。十八大提出的发展节能低碳产业、生态修复、生态产品生产以及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无一不依赖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约资源和降低保护环境的经济成本。现代农业要贡献于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积极发展低碳农业、清洁农业、循环农业,而没有相应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这些新型农业的代价和成本是现代农业经营者不愿意承担的。个人经济利益与社会生态利益发生冲突除了生态利益的经济成本过高外,还可能因为个人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生态利益,从而无法有效激励个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为此,如果能将社会生态利益转化为个人的经济利益,将能有效地激励个人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靠制度的建立实现利益的转化。十八大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都属于从降低个人经济利益角度激励人们的生态文明行为;而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则是从增加个人经济利益角度激励人们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激励都市农业经营者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样需要加强耕地保护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和农业补贴制度等制度建设和完善。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