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POPs公约历程简史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23 11:28:1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全球行动削减淘汰POPs: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期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化学药品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国际社会号召全球都行动起来减少和消除这些物质向环境中的排放。

  1995年3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UNEPGC)通过了18/32决议,邀请组织间化学品无害管理方案(IOMC)、政府间化学品安全论坛(IFCS)以及国际化学品安全计划署对12种POPs进行评估。作为回应,IFCS成立了一个POPs特别工作组制订相关工作计划,对这12种POPs的化学性质、来源、毒性、环境分布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来进行研究。

  1996年6月,这个特别工作组又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了专家会议,根据当时掌握的信息和证据表明开展国际行动,从而使得这12种POPs的环境风险达到最小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1997年2月,UNEPGC通过了19/13C决议,对IFCS的结论和建议表示认可。GC请求UNEP,与相关的国际组织一起,成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

  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1于1998年6月29日~7月3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举行,要求秘书处为制订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做准备。INC-2于1999年1月25日~29日在肯尼亚的内罗毕举行,与会者对秘书处准备的文本草案进行了讨论。INC-3于1999年9月6日~11日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代表们对修改过的文本草案进行了讨论,并建立了审查委员会对被提议的物质开展风险预测和风险管理评估,作为进一步谈判的基础。INC-4于2000年3月20日~25日在德国的波恩举行,主要就技术援助、资金来源和机制等问题起草了相关条款,并在无意产生的POPs术语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INC-5于2000年12月4日~10日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举行,在12月10日星期六早晨,代表们最后做出了关于形成公约文本的决定。

  斯德哥尔摩公约全权代表大会:全权代表大会于2001年5月22日~23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以下简称POPs公约)、临时资金安排以及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相关的问题。在本次大会上,包括我国政府在内的92个国家签署了POPs公约。

  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6于2002年6月17日~21日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讨论了关于DDT及特定豁免登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审查委员会(POPRC);BAT/BEP专家组、信息交换所;技术援助;资金来源以及临时资金机制;区域和次区域中心的能力建设以及技术转让;成效评估;以及不遵约等议题。INC-7于2003年7月14日~18日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讨论的议题有:设置公约秘书处;技术援助;全国实施计划;特定豁免;履约报告;DDT;临时资金安排;确定、量化二恶英和呋喃排放源的标准化工具箱;减少或消除来自积蓄和废物的排放措施;成效评价以等。

  第一次缔约方大会:公约第一次缔约方大会于2005年5月2日~6日在乌拉圭的埃斯特角举行,通过了对是否继续需要使用DDT用于疾病传染媒介的控制进行评估;特定豁免登记审查条目;临时资金机制指导;履约报告进度安排;采用议事规则和财政规则;建立POPRC和BAT/BEP的专家组。

  第二次缔约方大会:公约第二次缔约方大会于2006年5月1日~5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随着履约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各方都在寻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一些重大议题的谈判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歧尖锐,经过激烈谈判,大会最终通过了关于DDT、特定豁免、临时资金机制、实施计划、技术援助、协同增效以及成效评估等决议。至此,共有151个国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签署了公约,其中124个批准了公约。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