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城区的城墙,是明朝初年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周长13.75公里。让后人庆幸的是,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保护了这段城墙,让城市更具魅力。
一些读者可能还不知道,在中国这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史的大国,城乡人口数量对比的分水岭发生在2011年末。这一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标志着中国大陆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发布的这项数据,说明中国的城镇化已经到了一个全新阶段。今年3月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城镇化更是成为高频热点词汇,两会上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议和提案就有500多件。那么,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应该新在哪里呢?
宋朝开封曾是世界第一大城 和许多汉语词汇一样,在我国“城市”一词的古今语义是不同的,两个字有各自的语义。“城”最早是一种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和敌军侵袭,军事防御是城的首要功能。而“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最早没有固定的位置,很多古籍所说的“市”常在居民点的井旁,故“市井”一说流传至今。后来作为经营场地的市逐渐固定下来,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集中居住,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就产生了。相比之下,“镇”与“市”原来也有严格区别,“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关防者谓之镇”,可见镇的军事色彩较浓。一直到宋代以后,镇才摆脱原来的军事色彩,发展为一级商业中心。 宋代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一个朝代。宋代的城市有以下几个特点:规模大,人口多;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出现了比较完备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等。 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北宋都城开封人口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至今人们还可以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一睹开封城的繁荣。 偏安东南的南宋,其城市化程度的确比较高,临安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学者认为,南宋的城市化率在20%左右。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繁华,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兼具。此为该图局部。
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不到两成 学术界一般认为,城镇化特指近代由于工业发展,人口发生的快速聚集现象。所以尽管人类在古代史上出现过罗马、巴黎、长安和洛阳等大城市,但彼时商贾云集、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是和城镇化概念无关的。只有历史的脚步踏入近代,工业化浪潮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后,城镇化才应时而生。 放在历史语境中看,城镇化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又一次历史性变化——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代替。上一次人类定居模式的大变革,是几千年前从游猎采集式的生活转变为乡村生活,乡村文化以血统、亲密关系、社区规范为特征,这种田园生活主宰了先人们数千年之久。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以血统遥远、疏远关系和相互竞争为特征的城镇生活,登上了历史舞台。 据中外学者们的研究,中国自秦汉以来直到明清,城市人口的比例大致维持在总人口的10%左右,这种传统的人口城乡结构一直维持到建国初期,1949年全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0.6%。 新中国的第一个30年,城镇化率每年不足0.3%,1978年才是17.9%。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如今已升至51.27%。
今年3月2日,广东省揭阳市行政区划改革,揭阳市揭东县地都镇被划入城区,变成揭阳市空港经济区地都镇。该镇乌美村的古村落,有县级文物保护邹堂郑氏祖祠建筑群,祠堂建成于明朝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在城镇化的大潮中,如何保护好古村落文化,是值得当地政府重视的课题。
图为该祠堂建筑群的“科第世家”石牌坊。 郑栩栩/本版摄影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