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生态的忧患与媒介的责任 |
作者:汪永晨 陈琳琳 文章来源:博客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25 22:28:26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
1 消失的冰川、脆弱的高原
1 ) 三年间的巨大反差
98 年我参加第一支女子长江源探险队来到长江源头地,发现当地冰川融化得非常厉害,同时高原也荒漠化得很迅速。有一个朋友在 95 年的同一季节到达同一地点的时候当地还是像冰川博物馆一样非常丰富,为此当时他们还立了一块标牌,心想冰川可以保存很久,但是三年后他与我同去时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个标牌了,随行的一位科学家说是冰川融化给冲走了。不仅如此,冰湖也已经变成了砾石滩。在长江上游周围有 300 多条冰川,这些冰川和高原草甸共同养育着这个水源地,但是在短短几年间,这个高原地区的地质变化已经非常明显。有过高原经历的人都知道,在高原上行走一定要踩着草甸上,即使只是几根草,但是它一样能够支撑着你不会陷在泥水里。原因就是高原草甸的生长是年复一年,它们盘根错节。但是由于过度放牧和全球气候变暖,目前高原草甸的破坏很严重。举个例子而言,就是在去的路上,帮我们驮行李的牦牛沿路只能*啃食地皮来度日,因为高原已经没有草,它们没有足够的吃食。据说当中央电视台很早前拍摄《话说长江》的时候曾经到长江源头格拉丹东雪山,当时 100 多公里的路大概要走 10 天,沿途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只看到了三户人家,可是等我 98 年再去的时候,同样的 100 多公里,走了 9 天,每天看到的都不止三户。人口增长的速度太快。还有,因为长江源头的 300 多个冰川汇集成为江源的网状水系,而且 95 年去过的朋友表示很容易就可以漂下来,所以我们计划是回程坐皮筏,但是等到我们真的开始坐上皮筏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原本有水的地方都已经变成了砾石滩,而当地向导很多时候为了避免家养的习惯走草原的狗走多了砾石滩受伤都要抱着自己的狗行走,所以当时回程的时候每天早晨起床大家都很发愁,因为水不够大,有些时候还要几个人抬着皮筏往下走。最后我们不是漂下来而是抬着皮筏走下来的。
不过也有一件不知道是否算得上是欣慰的事情,就是当地的民风还是那么的纯朴。我们遇到了一户住在离源头仅 3 公里远的人家,他们家养的牦牛、羊,都已经放到冰川上了,也不知道能否吃饱。不过话说回来,虽然高原人口越来越多,但是见到汉人的机会还是很少,所以他们都还很纯朴,我们送给妇女一个口红,可是她不知道这是做什么用的,就用来涂在脸蛋上了。
2) 哭泣的科学家
当时我们组织参加长江源头第一支女子探险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 98 年的长江大水,很多人探讨说长江大水的原因是因为上游砍树。因为四川、云南有大量的森林工业在砍树,那年夏天之后的 98 年 9 月 1 号,林业部就发布了禁止砍伐天然林的《天然林保护工程》文件,简称天保工程。但是我想仅仅是因为砍伐森林么?江源的情况怎么样呢?听朋友讲,青藏高原号称世界第三极,是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方,如果它那个地方气温有一两度的变化,那对全球而言就是四五度的变化。有一个科学家朋友则有过这样一个特殊的教训:曾经为了要研究高原冻土,他在一个布满高山草甸的小山坡上挖掘了一小片冻土样本回来分析其植被等情况,但是等到两年后他再去那个曾经满眼绿色的小山,他发现已经变成一片寸草皆无的荒山。原因就是他挖走了一小块地方的草皮,导致这个脆弱的生态平衡就遭到了破坏。当时这个科学家不禁跪在这个山坡前痛哭,他说“我本来是希望了解你、保护你,但没有想到反而害了你、破坏你。”
现在很多人提环境保护,为什么保护?怎么保护?其实很多人都不清楚,像这样做研究的科学家也会无意间造成伤害,所以大家的认识还是非常浅,需要进一步加深。很多人都说我都去一些很美的地方,好像很好,其实我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和我一起,大家一起去看去想,为什么自然现在还是这么美,但是人类达到后地方的自然环境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多数都是恶劣的变化?这些常识能够让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它、怎样去保护它的。
2 我们征服得了自然么?
1) 自然的真正价值
就像洪水,我们绿家园活动组织的讲座第一讲就是《洪水变洪财》。大家都叫洪水为洪水猛兽,但是事实上洪水是大自然自我调节的一种形态,就像尼罗河,尼罗河有一个阿斯旺大坝,很多人旅游认为一定要去,但是实际情况是尼罗河的下游能够养育那么多的人,那么富饶,就是因为尼罗河的洪水每年冲积出来的平原——尼罗河三角洲,但是现在因为修建了阿斯旺大坝,阻断了洪水的奔腾和流泻,导致很多的渠水变窄,更重要的是血吸虫病复发。还有湿地,它就像是一个大缸,在洪水季节,负责储存宝贵的淡水资源,在 60 年代,中国大搞围垦造田、填湖造地,向这些湖海要田要粮,但是有经济学家算过,假如用 10 来算一个湿地的经济价值,其实它的种植经济作用只占了十分之一,而它的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价值则占了十分之九。但是人们却只要他那十分之一的经济价值,最终结果导致小水小灾变成了大水大灾,结果损失更加重大。
2) 发威的神山
我曾经听到这样的一个故事,发生在白马雪山。白马雪山所在地原来叫中甸,现在为了知名度,改称香格里拉。很多人对此表示质疑,为什么用外国人的称呼来命名我们自己的地方,但是事实上现在改名字对当地而言可能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在掩映在云雾中的梅里雪山上曾经发生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前两年中日登山探险队在征服梅里雪山过程中遭遇一场雪崩,结果探险队队员全体遇难。事实上在他们进行攀登之前,当地的藏族老百姓和喇嘛就进行过阻止,因为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梅里雪山是神山,不能践踏,但是登山队员表示作为征服者要登上每一个处女峰,为此,当地的藏民和喇嘛非常不满,方圆几百里的喇嘛海聚集在当地招来寺念经,说这是我们的神山不希望有人践踏。结果那次攀登就在要登顶的时候,遇到了大的暴风雪,当时中日两方队员在讨论的时候有的人就建议要回大本营,但有的人也说这个山没有人上过,希望他们是最早登上的人,现在好不容易爬到这个高度不能放弃。他们就回到了二号营地,当天夜里发生大雪崩把整个二号营地掩埋,结果 17 个人就永远的留在了那里。事后,遇难者家属来到附近想要看一看这座山,但是太古峰有 17 个雪山都掩映在云雾中,等了几天都看不到山的面貌,后来当地政府的人和喇嘛说你们是否可以帮忙念念经,果然喇嘛念经没多大会儿,就像大幕拉开一样,云雾就散开了。虽然很快又掩住,但是这个事情真的是让人不得不相信神山的称呼了。过了几年,日本人不甘心,通过中国体委表示还要攀登梅里雪山,要征服这座山。虽然期间民委曾经表示反对,要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习俗,但后来无奈日本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最终又组成了一个中日登山队进行第二次攀登。这一次喇嘛们同样聚集在招来寺进行念经,只是这一次的经文里加上了一句咒说:“我们只是不希望他们践踏神山,但并不是要他们的命。”后来在攀登的过程中马上就要登顶的时候,比上次还要高的时候,当时全球的卫星定位系统和天气预报都显示第二天当地将发生大暴风雪,为此登山队中的中日双方队员有产生了争论,中方表示好不容易登到这里,应该回二号营地,但由于上一次遇难的 17 名队员中有 13 个日本人,所以这一次日本方面坚持以最快的速度退回到大本营,结果第二天晴空万里。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征服雪山?我们为什么不能留下一座神山。其实去年在中国业余登山队在珠穆朗玛峰登顶的时候,很多电视台就说我们征服了珠穆朗玛,但是马上也有的人就质疑:人家珠穆朗玛峰该刮风就刮风、该下雪就下雪,你怎么征服它了呢?不过就是你们征服自己爬上去了。很多人说我们这些环保主义者较真,但是我们较的什么真呢?其实我们不过是想说:自然可以征服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