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推进实现“三个转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
作者:潘文良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8 14:15:5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环境与生态保护是一项必须的内容。针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环境与生态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农村环境污染较、生态破坏较突出的问题,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的措施,推进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化、规范化、实效化,有利于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个转变 农村环境污染 环保品牌产品 面源污染 生态保护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现象较为普遍,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二者极为不同步。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不和谐、极不协调、极不相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必须加快推进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第六次环保会议上提出的“三个转变”,切实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有效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促进农村环境质量改善。 1、 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 1.1环境保护意识差。 1.1.1农村环保宣传普及率低。 长期以来,环境保护的重点大都放在城市、工业集聚地、流域、自然保护区、风景文物保护区等,较大程度上忽视了农村,特别是较贫困的农村所存在的环境问题。这些地方的农村环境保护宣传不到位,普及率较低。农民因此也很难接受到环保知识、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对环保知之不多,了解甚少。 1.1.2环保参与自觉性低。 贫困落后地区农村的党员、干部、群众环境意识较差,他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难以考虑和顾及到环境保护。尤其是长期生活在当地农村且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对外面不了解,新事物接触少,他们根本不知道环境保护这回事,不可能形成环保意识。这些地方的农民群众参与环保的自觉性是极低的。 1.2环境问题较突出。 1.2.1生态破坏较为严重。 贫困落后的农村,在建房屋、办企业、开采石场等,大多忽视环保,有的对森林植被破坏较大,没有采取修复等补救性的保护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极有限。同时,农村一些地方乱砍乱伐突出。由此,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 1.2.2农村面源污染突出。 贫困地区农村的一些地方较普遍存在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人畜混居、化肥及农药不合理使用等现象,造成了地面水地下水污染、土壤植物污染、传染病发着,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环境及人民群众的健康。 1.2.3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加剧。 畜禽水产养殖业在农村成规模的发展,无疑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好处,但由此而产生的畜禽养殖粪便及水产养殖的饲料残余部分,又成为农村污染的又一主要来源。这给农村,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环境带来很大压力。 1.3环境管理较薄弱。 1.3.1农村建设项目审批忽视环保。 农村建房、修建公路、水利工程及畜禽水产养殖等立项审批的项目,大多忽略环保而无环保要求、无环保措施。未立项的更谈不上。农村环保监管难到位,违规建设较突出。 1.3.2农村环保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差,农村环境保护管理缺乏具体的措施,管理机制不健全。许多地方乡(镇),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乡(镇)环保机构和环保管理人员没有纳入编制,村一级更是无从谈起。农村环境保护,在县级环保部门顾及不到位的情况下,乡(镇)、村环保管理空档缺位现象显得尤为突出。 1.3.3缺乏环保执法权。 环保违规建设项目处罚难。由于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量大的特点,致使环境污染纠纷时有发生,乡(镇)与之接触更直接,处置更快更方便,但确苦于没有环保执法权,就是有环保机构和人员,也难以做到依法及时处理。由此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 2、 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 2.1农村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2.1.1农村环境保护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1.2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很难顾及到农村。 2.2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 2.2.1农村环保投入与农村污染发展趋势不同步。 2.2.2难以解决农村实际环境问题。生态保护方面的专项资金,也是极其个别,很有针对性,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农村大面积的环保实际问题无法解决。从而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更为突出,水土流失、生态破坏更为严重。 2.3农村环保法制不够健全。 2.3.1农村环保管理缺乏法律依据。 2.3.2农村环保监管失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