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滇金丝猴保护第一人”揭开种群神秘面纱 |
作者:胡远航 李晓琳 文章来源:中新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0/4 16:41:1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116年前,法国科学家米尔恩·爱德华给滇金丝猴作出了完整的科学描述。从此,滇金丝猴在地球上的物种库拥有了一席之地。但直到1987年,其数量和具体分布位置,都无人知晓。” 近日,中新社记者专访了被称为“滇金丝猴保护第一人”的龙勇诚,听他讲诉滇金丝猴的发现之旅。 1985年初,时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龙勇诚到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做虫草研究。这个保护区是中国第一个以滇金丝猴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但奇怪的是,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却连滇金丝猴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由于当时有关滇金丝猴的资料很少,保护区只好用川金丝猴的图片来做培训,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认为滇金丝猴有着‘黄黄的毛’....。.”龙勇诚告诉记者,了解到这一现象后,他决定绘制一张“滇金丝猴分布图”。 第一次找到滇金丝猴,是在1987年的冬天。“我们在德钦县巴美村找到了第一群滇金丝猴。远观,就看见一团团白影在林间飞来飞去。”龙勇诚一边比划一边形容说,“滇金丝猴长着朝天的鼻子,而光看身形,你会以为是大熊猫呢。” 三个星期后,他们又找到第二个猴群——塔城猴群。“那会儿,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觉得可以安心回家过年了”,龙勇诚说。 “明知道在白马雪山找到猴子的几率要大,为什么还要跑到保护区外找呢?”面对记者的疑惑,龙勇诚说,当时最关键的是要查清楚保护区外有多少猴子,“不去找,外面的可能就没有了”。 确定滇金丝猴的存在后,龙勇诚开始另一项计划——确定滇金丝猴分布的南北界限。从1987年到1996年,他花了近10年的时间,用最原始的搜寻方式确定滇金丝猴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北到德钦白马雪山,南到大理龙马山,进一步揭开滇金丝猴的神秘面纱。 提及最南端的龙马猴群,龙勇诚忘不了发现时的一幕。“当天,正好是当地的赶集日,在打听到山上有种鼻子上翘的怪猴子后,立马兴奋起来,但当我们准备爬上山坡时,突然听到一阵密集枪声。”龙勇诚说,他快步爬上山顶,只见不远处的冷杉丛林中,一只母猴中枪,它的右手紧紧抱着一只幼猴。 “当地村民根本不知道这就是滇金丝猴,也不知道它是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龙勇诚说,寻找猴子的10年间,像龙马山上这样的经历,他还遇到过很多。 1996年后,龙勇诚开始致力于协助官方和各类环保组织开展滇金丝猴的保护工作。龙勇诚说,近年来,得益于多方守护,滇金丝猴的数量已增至3000多只。 情况虽有改善,但问题仍然存在。“保护资金严重不足,人员后继无人,生态破坏有增无减,偷猎行为依然存在....。.滇金丝猴保护现在仍处于初级阶段。” 龙勇诚说,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快跑不动了。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种群,他在闲暇时就给小学生报等报纸、杂志写科普稿。“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爱滇金丝猴的种子,也许更有意义,”龙勇诚说。 滇金丝猴是世界25种濒临灭绝的灵长类动物之一,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猴子,体重可达30公斤。和其他灵长类物种不同,滇金丝猴终年生活在冰川雪线附近的高山针叶林带之中,仅分布于金沙江和澜沧江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的狭窄地带,有着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