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吴立新院士的海洋传奇:忘记背后 努力向前 |
作者:廖洋 冯文波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2/23 20:54:5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本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冯文波
■ 喜欢流行音乐,着西装,戴眼镜,善直言,开朗,成果多,是人们对2013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的印象。
■ 在院士荣耀的背后,吴立新还有艰苦的成长记忆,勤奋的求学时光,执着的他乡寻梦,以及对科研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对老友的感激,对新身份的思索……
吴立新教授(右三)在指导学生
成长记忆:
“苦难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修炼”
桐城,地处安徽省安庆市北部。历史悠久,文风昌盛,是雄霸清代文坛200余年的“桐城派”故里,享有中国“文都”之美誉。
殊不知,这片人文勃兴,代有英才出的土地,如今却成了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从1955年中国科学院开始选聘学部委员开始,桐城籍的两院院士已达11位之多,对于这个拥有75万人口的江北县城实属可贵。
2013年12月 19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新的院士增选结果,任职于中国海洋大学长期从事物理海洋研究的桐城籍科学家吴立新教授成功当选。闻此喜讯,桐城人为之高兴,海大人更为之鼓舞。
1966年9 月,吴立新出生于桐城市新渡镇姚坂村一户普通的家庭,他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前面还有3个姐姐,1个哥哥。父亲吴珠美在离家四五十公里外的一个小镇做粮站站长,母亲在家务农,专心照顾5个年幼的孩子。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吴家的开支大部分依赖父亲微薄的工资收入,日子虽过得拮据,但父亲还是坚持让每个孩子读书学习,给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时至今天,回忆起自己的父亲,吴立新说,父亲很少过问他的学习,但老人身上有两大优点一直是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每年夏天,吴立新都会去父亲工作的粮站过暑假,这期间,正是粮食收购、储藏的关键时期,农民送来的粮食,有时含有杂质,父亲会亲自分拣,水分太重,他会亲自晾晒、过滤……年幼的吴立新目睹了父亲的辛劳,也从中学到了尽职尽责和一丝不苟。父亲留给吴立新的另一个印象是很能干,电工、泥瓦工、木工……他都会,这一点也让吴立新很佩服,小时候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父亲那样全能的人。
吴立新自幼学习刻苦,成绩一直保持很好。初中毕业那年,吴立新成绩排名在全县前20名。在老师和同学看来,依此成绩进入安徽省重点中学毫无悬念。能进入这所中学就读,基本就拿到了进入国家知名大学的通行证。
就在大家为他感到高兴之时,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体检时,吴立新因为视力不太好,未能被省重点录取,他只得填报了两个中专学校志愿。但因为吴立新的档案在省重点高中不能调出,这两所中专学校也不能录取他,一直到各个学校的招生录取工作结束,他的档案才被省重点高中放出。而这时候,吴立新已经无学可上。后来几经周折,他才得以进入当地一所普通中学——青草高中就读。
未能进入重点高中,对吴立新打击很大,老师和同学也为他感到惋惜。为此,吴立新在床上躺了整整两天。就在他心情懊恼、精神不振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让他重新看到了希望。吴立新在青草高中的数学老师胡梦铎经常给他鼓励,让他树立在普通高中一样可以上名牌大学的信心。并勉励他说,视力不好搞不了科研,可以报考师范大学,将来做老师。在胡老师的鼓励下,吴立新重拾信心,刻苦学习。
高中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早饭就是四两米粥,稀得可照人,午饭、晚饭就是米饭搭配自己在家带的咸菜。对于十六七岁的少年来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营养却供不上,以至于吴立新经常饿着肚子学习。回忆起高中的生活条件,吴立新说:“当时的条件确实很苦,但艰苦的生活也磨炼人的意志,让我收获了知识。从那以后,遇到再艰苦的条件我都可以坚持,不会畏惧。”天道酬勤,吴立新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了本应三年的高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
作为从普通中学走出来的清华大学生,学校也以他为荣。时至今天,打开桐城六中(原青草高中)的校园网简介,里面还有这样一句话:“自恢复高考以来,学校向高校输送优秀新生近5000人,其中,吴立新等10人被清华、北大录取。”吴立新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学校只知道我考上了清华,却不知道我现在的情况。还是应该感谢母校,感谢老师对我的培养。”吴立新说,毕业后他也曾回过几次母校,看望当年给他上课的老师们,母校的变化很大,教学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求学之路:
“清华教我做事,北大教我想事”
1983年9月,17岁的吴立新在二姐夫的陪同下,乘火车北上,来到了他理想中的清华大学,并从此度过了5年本科时光。
吴立新报考的是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因为是1983级学生,他所在的班俗称“流3班”。清华大学作为中国的顶尖学府,能到这里读书的学生肯定都是出类拔萃的。从入学的那刻起,吴立新就感觉到了压力,全班30个人,他的成绩倒数第三。现在回忆起来,吴立新依然感慨:“那时真体会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过,吴立新没有气馁,5年里凭着自己的努力拼搏、刻苦学习,毕业时成绩在班里排前三名,并被免试推荐为北京大学的研究生。
清华5年,除了学习,吴立新也度过了快乐而美好的大学时光。每天下午4点半,清华校园的喇叭就响起“同学们,现在是课外锻炼时间,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去参加体育锻炼,争取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吴立新都会从自己住的1号楼跑到圆明园,然后折返,一个来回40分钟。有时候,他也会和同学们一起打排球、羽毛球。赶上周末学生会,把食堂的桌子清到一边,大家一起跳舞。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不仅强健了身体,陶冶了情操,也让他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他遇到了当时在北京理工大学读书,现在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任教的张瑛,两人一见倾心,走到了一起。
1988年本科毕业的时候,班里有4个免试推荐研究生的名额,吴立新名列其中。根据学校规定,必须有一位被推荐到外校,就这样吴立新进入中国另一所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继续力学方面的深造。这期间,吴立新在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周培源教授创建的湍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跟随是勋刚教授从事涡旋动力学研究,一直到1994年获得力学博士学位。
当记者问起为什么会选择力学这一专业时,吴立新解释说,首先是受大环境的影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人造卫星上天、火箭发射成功、导弹发射……让他从小就对钱学森、钱伟长、周培源等科学家十分崇拜,而他们就是从事力学研究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觉得力学研究应该对视力的要求不是很严格……谈到这一点的时候,大家都笑了。
11年的时间,吴立新游走于国内两所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从入学时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中国力学研究的青年才俊。谈起在两所大学的收获,吴立新说,清华大学教会我如何做事,北京大学教会我如何想事,一个是脚踏实地,一个是仰望星空。
当记者问他,在心目中两所大学孰轻孰重时。他笑着说,这是个“陷阱”,我说谁轻都不好,在我学术研究和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两者并重。虽然大学毕业已近20年,吴立新也时常会回到这两所母校,并且带上自己的子女,让孩子们看看自己的父亲当年学习生活的地方,感受下两所大学的氛围与底蕴。
寻梦远方:
“他乡虽好,但不是自己的家”
吴立新的导师是勋刚教授早年曾留学德国,经常对学生讲力学研究的前沿在西方,并鼓励学生有机会要走出去,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受老师的启发,读博士期间,吴立新就萌生了出国深造的想法,特别是斯坦福大学的湍流研究中心是他梦想的地方,无奈当时的大环境不允许,凡是出国必须有海外亲属关系,而他没有,只能等。
1994年,国家放宽了出国条件。吴立新有幸作为国家放宽政策以来的首批博士后前往美国学习。到美国的首站,他选择了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航天和机械工程系,在国际著名计算流体力学学家Zabusky教授团队从事涡旋力学方面的研究。
初到美国,有些生活上的不适应。吴立新回忆,异国他乡,语言的障碍、居住环境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令他产生孤独感。当时妻子和女儿还在国内,直到1995年5月才全家人团聚。
1995年,Zabusky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结题。吴立新面临新的选择,一是去日本的一所科研机构,继续从事航天方面的研究,当时对方给的待遇很优厚;另一个选择就是继续留在美国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思考再三,吴立新选择了继续留在美国,他说:“我不能来美国干一年就走,我的‘美国梦’还没有实现呢!”天意留人,就在他进退两难的时候,看到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气候研究中心的招聘启事,就这样他留在了美国,继续着他的“美国梦”。
正是在这里,吴立新完成了他科研方向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变,从涡旋动力学方向转向海洋动力学研究。威斯康星大学十分重视跨学科研究,为不同研究方向的科学家交流互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融通平台。吴立新边学边干,不仅完成从微观到宏观思维方式的转变,也实现了从局部到放眼全球的视野转换。后来,吴立新又从海洋动力学方向跨越到气候动力学,他所从事的“海洋气候年代际变化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所发展的气候模式动力实验体系被全球多个著名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采用。
从29岁到39岁,10年宝贵的时间,他在威斯康星大学不仅完成了学术方向的转变,也收获了许多比科研本身更宝贵的东西。吴立新所在的研究中心由美国科学院院士John Kutzbach率领,在这位美国科学家身上他学到了如何领导一个团队,怎样把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特长的科学家聚拢在一起,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吴立新从Kutzbach教授身上学到的这一点为他日后回国担任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创新研究群体的学术带头人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经过10年积累,吴立新的“美国梦”已经实现。妻子在威斯康星大学医疗基金会工作,儿子和小女儿相继在美国出生,买了房子,买了车子。事业稳步发展,家庭幸福美满,生活过得安逸稳定。时间久了,吴立新却有一种梦想实现后的“失落感”。他想追寻新的目标,不甘于每天在异国他乡的实验室里耗尽时光,他要为自己的知识找一个更广阔的用武之地,这个地方在中国。
2001年前后,适逢世纪之交,国内各高校开始把招揽人才的触角拓展到海外,纷纷制定优惠的海外引智计划,坐落于青岛的海洋大学也不例外,时任校长管华诗高瞻远瞩,推出了“筑峰工程”人才引进计划,该计划开列的优惠条件甚至比“长江学者”还高,这在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界首屈一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