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环境问题及对策
作者:黄巧云 田雪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2/27 11:29:2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三、农村环境污染的改善措施

  1.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

  (1)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我国现已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退耕还林条例》《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都对农村环境问题有所涉及。然而,由于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性以及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致使农村环境保护领域还存在着不少的法律空白。如在农村垃圾领域就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这也是农村垃圾到处排放、缺乏管理的重要缘由。因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任务刻不容缓。

  (2)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目前,各地县级机构中都设有环保局,镇设有环保所,也出台了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文件、政策和法规,但对政策的落实还不够到位。环保部门需要加强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克服“慵、懒、散”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决不可使法律演变为一种“摆设”,通过真抓实干使农村的环境建设取得明显的、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效。

  2.提高农民环保及维权意识

  (1)通过多种宣传、教育途径,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水平。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村环境问题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改善农村环境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此应当充分发挥宣传、教育途径的动员作用。通过设立展板加强环保宣传、通过课堂加强农民对环境危害的认识等。例如,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兰溪镇盐客树村通过采取“一事一议”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该村走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之路。

  从长远角度看,可以加强对农村儿童的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培训班。一方面,可以将环保教育的内容纳入农村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教育、引导学生、幼儿从小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观念,鼓励学生参加植树节、环境日等活动,从小培养、提高其自身文明素质和修养,以致影响其养成终身环保的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教育广大农民,在农闲时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让保护环境成为农民自觉自愿的行动。

  (2)激发农民维权的积极性,加强对农村环境的司法保障。环境案件的久拖不决以及不公正的处理结果使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失去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也挫伤了农民法律维权的积极性。为此,有学者提出的如设立农村环保巡回法庭、确立农村环境案件诉讼费用的缓、减、免制度,确保农民能够打得起环境官司等建议不失为激发农民维权积极性的重要手段[19]。

  3.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

  (1)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加快排污管网系统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的建设。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日益迫切,而资金短缺是制约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因素。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转变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多渠道利用资金。据统计,中央财政2013年将安排55亿元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此外,还应当积极利用社会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征收生活污水费和生活垃圾处理费多渠道地加大环保投入[20]。

  (2)制定可行的垃圾和废弃物管理制度。建立垃圾分类管理措施,设立垃圾处理和回收站点,定期收集生活垃圾和处理各类污染物,有效管理各类养殖业的废弃物。例如,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高桥镇长丰村创新垃圾管理方法,建立起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使得村庄环境和村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变化。

  4.加强环保技术的创新与研究

  (1)加强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基础研究,培养污染治理人才。高校是学术科研的主力军,在研究农村环境污染物产生的机理,对土壤、水体和大气产生危害的过程,以及在创新治理方法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高校应协助政府及农民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并就监测结果提出可行的治理措施和卓有远见的建议。人才是强国之本,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同样需要人才的参与。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机构,自然应当承担起培养农村污染治理人才的职责。

  (2)发展和推广先进的环保实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不仅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解决环境污染的重要路径。企业在日常生产运营中,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创新研发和推广。例如,2009年以来,河南省南阳市依托环境农业示范工程技术,在汇水区的西峡县和淅川县开展环农工程试点,将垃圾、粪便、污泥制成生物复合肥,以生物复合肥和生物制剂替代传统的化肥、农药使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村环境污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在治理上也应当多管齐下,既注重法律的完善、加强环保教育,又需要加强财政投入、注重创新,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齐心协力,唯有如此,才能根本、有效地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参 考 文 献

  [1]陈启明.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农村环境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09(9):12-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2011.

  [3]陈琳.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71-17673.

  [4]林万成.农村环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河南省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

  [5]贺雪峰.论乡村治理内卷化——以河南省K镇调查为例[J].开放时代, 2011(2):86-101.

  [6]陈德敏,薛婧媛.中国土壤污染现状与法律责任解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1):93-97.

  [7]高锦卿.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0-225.

  [8]徐晟徽,郭书海,胡筱敏,等.沈阳张士灌区重金属污染再评价及镉的形态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9):2144-2148.

  [9]张利平,夏军,胡志芳,等.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2):116-120.

  [10]王春华,吕爱华,余晓丽,等.乌鲁木齐大气污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0,33(4):349-353.

  [11]张雪松,朱建良.秸秆的利用与深加工[J].化工时刊,2004(5):1-5.

  [12]张宝莉.农业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00-214.

  [13]刘扬,陈劭锋,张云芳.中国农业EKC研究:以化肥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6):263-267.

  [14]刘雪芬,王雅鹏.低碳经济条件下水禽健康养殖发展现状与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6-41.

  [15]马建新,刘爱英,宋爱芹.对虾病毒病与化学需氧量相关关系研究[J].海洋科学,2002,26(3):153-173.

  [16]尉海东,伦志磊,郭峰.残留农膜对土壤性状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8,17(5):1853-1856.

  [17]顾桥,梁东.乡镇企业污染治理途径探析[J].商业研究,2000(12):159-161.

  [18]李淑芬,纪易凡.化肥施用与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南京农专学报,2003(2):59-63.

  [19]牛一乐,刘云国,路培,等.中国矿山生态破坏现状及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30(5):59-60,66.

  [20]魏欣,李世平.基于农户行为的农业面源污染机制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6):26-31.

  注:该文发表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