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李志坚:从自然灾害看国家生态调控体系建设重要性
作者:李志坚  文章来源:红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7 20:11:5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二、环境破坏:不可推卸的主要之责


  尽管联合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定下了“国际减少自然灾害的年代”,但是这些年仍然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代,人类一次次接受着令人触目惊心的巨大灾难的洗礼。这不能不引起每一个人的深思,特别是需要我们环保工作者的科学客观分析和深层次研究。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少数自然本身的内在原因之外,许多自然灾害的形成,均打上了人类的“记号”:有的纯粹是人为原因,人们对环境、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掠夺性开发而引起的,如水土流失、洪水灾害、滑坡、泥石流、沙尘暴、酸雨等。有的是人类活动触发的,如过量地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特别是沿海地区还发生海水倒灌的现象,使地下水咸化。有的则是人们对灾害防范不足或处理不当,致使灾情加重,酿成诱发性的灾害,如对台风、地震的预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防治,成为隐患。由此看来,环境破坏,难逃其责。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灾害,主要与人类活动严重破坏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1、这一切源自于对自然环境不规范地开发。人类社会早期,人口稀少,生产能力低下,主要是顺乎自然以求生存,对自然界改造与破坏程度不大。随着人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愈来愈大,对地球表面环境系统演变的作用也愈来愈强。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人类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土地、淡水、空气、矿产、森林等资源,向大自然排放大量有害气体,并将废料遗弃地球表层,以致产生灾害的综合指标不断增加。20世纪以来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迅速增长和积累,导致了大气资源的损害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二氧化碳量增加导致气候变化,人造的氯氟碳等有关的物质所产生的活性氯和导致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全球除赤道以外,所有地区臭氧层中臭氧的平均含量减少了3%~5%。南极中心地区上空尤为严重,减少了65%,其臭氧空洞的面积已达100万平方公里,并以出人意料的速度扩大。臭氧层被破坏,意味着更多的紫外线辐射到地球,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打乱生态系统中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导致一些主要生物物种灭绝;使地球气候变暖,雨量增多,加速极地冰块的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大片滨海地区。


  2、这一切源自于对自然环境不适宜地改造。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无可厚非,但是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免不了要改造自然环境。然而,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是否会影响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在今后的演变、如何演变以及朝什么方向演变,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目前人类的大量对环境的改造工程活动,诱发了灾害。如地下水、油、气的提取,导致深处水动力条件和静水压力的变化;地下矿产资源的采掘和爆炸、工程开挖、地表静压负荷的产生,导致地表应力状态的变化和重新分配,从而诱发了地面形变、地震、地裂缝、滑波、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灾害。据统计,有60--70%的崩、滑、流与人为作用有关。又如在水资源的改造上,随着人口膨胀,工农业发展,在开发森林与土地资源的同时,对水资源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过量抽取地下水资源,已使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我国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已从50年代的20%降至80年代的10%,南方的湖泊也在缩小,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我国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的l/4,排在第109位,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64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08个。为了弥补地面水资源不足,许多城市只有抽取大量地下水,形成了大小不异的漏斗。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在已有20多个城市,包括天津、上海、西安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海洋的过度开发,海洋的渔业资源正在以可怕的速度减少,沿海地带也逐渐被污染。因此,在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已有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这一切源自于对自然环境不合理地破坏。生态基础遭到破坏酿成惨痛后果的事例国内外皆有。如印度洋海啸,有关专家说:“如果开发者没有破坏抵挡惊涛骇浪的天然屏障珊瑚礁和红树林的话,此次海啸的威力本会大打折扣的”。飓风“卡特林娜”导致水淹新奥尔良,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专家早就警告人们要注意保护湿地,称它们是对付暴风雨的“天然缓冲器”,但不顺应自然规律和遵循科学原理的城市建设,不计后果的发展,把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湿地这个缓冲器给破坏了,教训是惨重的。再看我国,由于森林资源大幅减少,导致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黄河中游流域在春秋战国时期森林覆盖率为49.2%,目前已下降到10.9%。由于森林面积减少,洪涝和干旱经常发生,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有总面积的l/6。吉林省由于森林过度采伐,每年年平均降水量不断减少。从70年代开始,我国土地荒漠化就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现实际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每年我国因荒漠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据统计,全国每年排放污水365亿吨,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地污染,使生态环境破坏,生物灾害激增。


  4、这一切源自于对自然环境不平衡地建设。人类在地球上针对环境而修建的一系列水电工程,主要有蓄水发电、跨流域调水工程等,有的因未充分考虑环境与灾害因子,也是导致灾害的重要原因。它们的实质都是为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问题。虽然其积极影响不容忽视,解决了调水地区易遭洪水威胁的灾害问题,挽救了地区性生态危机;防沙除涝,增加库区空气湿度,改善周围绿色植被的生长。但其大规模投入运行之后对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更不容乐观,它诱发了地球板块的变化与冲击,它为诱发地震创造条件,对调出地区生态也有不利影响;打破了原有水系内的生物,尤其是珍奇动物的生活环境,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使食物链遭到破坏,甚至可能引起瘟疫等灾难;对生物、水文、水温等其它不利影响,改变了原有水文条件,影响了地下水质和水温,造成居民的迁徙、集中,加快城市扩展,导致可用耕地日趋减少。如我国一系列水电建设项目,对解决部分地区的缺水起了重大作用。但如果深入研究,却发现其中对社会、环境的潜在影响也是巨大和复杂的。其包含的直接或间接、短期或长期、诱发或积累等因素,都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其不仅会改变气流运动方向,而且影响降水分布和台风路径、强弱,造成局部雨水泛滥而局部干旱的局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