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学术交流 >> 学术论文 >> 实验性论文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城市化建设和采矿对土壤侵蚀及环境的影响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城市化建设和采矿对土壤侵蚀及环境的影响
作者:王向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9

摘要:本文着重研究了城市化建设与采矿业占地对土壤侵蚀和环境的影响,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对土壤侵蚀程度的影响。作者收集了北美部分地区土地利用的不同历史阶段产沙速度资料加以整理,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拟计算了可能的土地产出损失率。清楚地说明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引起产沙的巨大变化。讨论了土地利用变化发展的总趋势。


关键词:城市化建设与采矿业 土壤侵蚀与环境 人工神经网络 土地生产率

 

1 前言

  土地利用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密切相关。现在,土地和人口增长的矛盾尖锐。目前我国每年净增人口1500万人,国家和农村建设每年占用耕地80万hm2。我国现有人口已超过12亿,预计2050年将达到15亿。人口急剧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给土地带来极大压力。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活动的基地,无论农业、牧业、林业、城市化建设、工矿企业等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土地的利用。如美国因城市建设占用农业用地,从1958~1967年每年49万hm2增加到1967~1975的每年85万hm2;我国从1958~1978年21年间,城市化基本建设占用农牧业土地面积达3400万hm2,平均每年用地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耕地面积。1981年,仅农民盖房及院落占地达27万hm2[1]。而每一种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调、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盐渍化等,已成为社会重大问题。

  土地利用基本形式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城市化建设、工矿企业等。随着经济发展,各项生产建设都要占用土地。大量开发,多项占用,土地利用形式不断变化,成为水沙变化的主因。

  城市工业化建设、采矿和其它类似的活动对加速土壤的侵蚀是非常明显的。城市化工业建设,大量占用土地资源。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正由农业大国发展为工业大国。经济腾飞,必然带来建设高潮。城市大量占地,扩大建设要延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连续不断的工程,破土施工到处可见,产流产沙可想而知。采矿是在生产过程中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形式之一,在此过程中人类表现为改造地球外貌的强有力因素。在开采矿产过程中,人类往往要从天然储藏地点移走大量岩土到相当远的距离,所有这一切不仅在直接开采的地点,而且在距它们相当远的地方也会造成自然界的重大变化。同时不仅改变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而且改变包括生物圈在内的整个自然综合体。由于强度开采矿产所产生的自然综合体的变化,通常对生物圈是不利的,导致周围环境的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利用变化往往对环境带来某种程度的不利影响。例如砍伐森林改营农业,土壤侵蚀量发生变化,会降低有机质的含量。但重要的是,不要使这种环境退化趋于严重,否则,最终将导致土地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同时,也要注意不造成环境的渐进性退化,这是指采用某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土地处于持续耗竭状态,例如放牧中对牲畜数量不加控制,任其超载,致使草场逐渐退化。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使土地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加剧土壤侵蚀,使其发生的初始、边界条件更趋复杂。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减少或丧失。因此,在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和治理技术方面受到限制,许多关键性问题尚未解决。目前国内外对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研究这一关键问题研究较少。无疑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 城市土地利用

  在城市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异程度通常比农业、林业要大的多。城市地区的大部分土地覆盖着公路、建筑物以及其它难以渗透的地面。保存空旷的空间主要是为文化娱乐和装饰的目的而不是为了生产粮食和木材,因此,城市中现存的绿色地区的生态系统的变迁与乡村有很大差异。城市地面几乎不能发生渗透现象;因有地下排水系统,城市排泄网比农村更有效,径流增加了3~4倍。当进行建设时,往往会给地面造成破坏,导致产沙量比农村高几倍;但建设完成后,大部分的地面密封了,产沙量降到高峰水平的1/10,低于农业经营时的水平。尽管如此,城市的产沙量仍然高于未受干扰的自然植被。城市的土地利用仍然遵循人类活动趋于增加产沙量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造成土地最高的侵蚀速度产生在建设阶段,这阶段有大量裸露地面和由于运输和开挖引起很大的扰动。为建筑而清除地面,一年间产生的土壤侵蚀相当于自然的甚至农业数十年造成的侵蚀。在马里兰,城市化在建设期间,产沙量达到55000t/km2.a,而在同样的地区,森林地面产沙量大约为80~200t/km2.a,在农田是400t/km2.a。在佐治亚,开挖新道路使产沙量达到20000~50000t/km2.a。同样,在英格兰德文郡,在有排水建筑物地区,河中悬浮泥沙物浓度是未受干扰地区的2~10倍(偶尔达到100倍)。在美国弗吉尼亚,在城市化建设期间,侵蚀速度同样高。而且记录了在相同地区侵蚀速度是农田的10倍,是草地的200倍,是森林地区的2000倍。然而,施工不会永远进行下去,一旦呈现出道路、建起花园和草坪,干扰就停止,侵蚀整流速度就会大大地降低。可能与在自然条件下,或农业耕种前的侵蚀速度基本相同[2~7]。平均来讲,城市化建设期土壤侵蚀率是农田的10~350倍(平均180倍),是森林的1500倍。

  作者收集了北美部分地区土地利用的不同历史阶段产沙速度资料加以整理,并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拟计算了可能的土地产出损失率(见图1)。所谓土地产出损失率(O1)是指单位面积由于土壤侵蚀引起的产量(Y)或产值(Pv)减少。实际土地产出率(Oa)是单位面积的产量(Y)或产值(Pv)。用公式表达为

Oa=Y or Pv/ A=Od-O1

式中 A为土地面积;Od为应有土地产出率。
 
 

1 不同历史阶段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引起产沙率及
产值损失率的变化
Variation of sediment yield and the rate of production value loss during the process of land use transformationto different period

  根据皇甫川流域卡口站试验资料,以吨泥沙减产量为据,分析计算得出[8]:每损失1吨泥沙,农地产值减少12.5元;草地损失0.6元;林地损失0.39元。按该指标可计算得出土地产出损失率。

  图1很好地说明了由森林→农地→林地或草地→城市化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产沙率的变化过程,更清楚地说明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引起产沙的巨大变化。

  从19世纪初期开始,茂密的森林产沙量很小,土地产出损失率也很小;当农作物取代原始森林,产沙量增加,土地产出损失率随之增加;随着耕作的开始,产沙量随之降低,农地的产出损失率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产沙率再次增高,农地的产出损失率也随着增高,即农地产出率减小;只是到20世纪,当某些耕地转变为林地和草地后,产沙量才再次下降,土地产出损失率下降,即土地产出率有所回升;在城市扩展和建设时期,由于地面暴露和建设施工对土地的干扰,产沙速度急剧上升,土地产出损失率也急剧上升,也就是说土地产出率降到历史最低;当大部分地表封在道路、建筑物以及其它难以渗透的表层下时,产沙量几乎以相同的速度下降,城市化后的土地产出率也将急剧升高。在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化过程中,每一种类型的转化,都无疑带来了产沙的急剧增加。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松花江有毒有机物定量构效关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