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据在巴西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上公布的数据,生态旅游每年至少给全球带来200亿美元的产值,几乎占所有国际旅游的20%。生态旅游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生态旅游是在追求“绿色”、“生态”、“璞真”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以“走进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为主题,迎合了主流消费者“返朴归真”、“走进自然”的旅游需求。同时,它又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满足了保护与发展的目标。因而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
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我国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276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811处,以及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公园。它们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部分,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调查结果表明,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达到12个。一些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然而一份调查也显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生态旅游区由于缺乏景观保护意识和生态思想,过分偏重于经济效益,忽视了对景观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盲目开发;加之大量的游客涌入,造成了对保护对象的破坏和旅游资源的退化。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旅游开发不当而造成对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保护区出现资源退化现象。垃圾、水污染、空气污染正在成为一些生态旅游区令人忧虑的旅游负影响。还有一些生态旅游区大兴土木,引进、仿制、移植项目,用众多的城市化和商业化景观代替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使一些旅游区的景观功能发生错位,美学价值下降,最终使生态旅游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潜力,这是目前生态旅游区建设中亟待重视的问题。
1.盲目开发,自然景观破坏严重,景观保护对象受损一些生态旅游区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开发。他们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或只顾开发,不管保护,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的自然景观资源的损坏与浪费。
①破坏植被,危及生物多样性。一些生态旅游区在建筑宾馆和其他设施时,大片砍伐森林,造成严重损失。
②破坏地形。
③乱捕滥杀动物,生态系统受损。一些生态旅游区在旅游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使许多野生动物遭到乱捕滥杀,甚至旅游区内的一些宾馆饭店也以野生动物作美食招徕顾客,造成不少珍稀动物濒临灭绝。
④不当建设,造成水质污染。
2.游客严重超载,生态环境受破坏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些生态旅游区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之旅游开发前未进行环境容量分析,致使旅游高峰期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大量游客的涌入和游客留下的固体废物、噪声、废气对景区的水质、动植物等都产生直接影响,使有限、脆弱的旅游生态环境承受巨大的压力。据报道,目前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的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不仅如此,生态旅游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本应在科技的密切参与下运作。但调查表明,很多生态旅游区热衷于旅馆、餐饮、游乐等设施的建设,极少给予科研投入。以自然保护区为例,在已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仅有16%的保护区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有的则对旅游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一无所知,依据科学监测对保护区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仅有20%,甚至一些保护区在核心区也有旅游活动(23%),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3.人造景观和设施泛滥,景观污染及趋同现象严重我国很多生态旅游区热衷于旅店、餐馆、商店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甚至不惜以牺牲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为代价,修建过多的人造景观,造成景区在自然景观中演变出众多的城市化、商业化景观空间,使旅游区的景观功能发生错位,美学价值下降。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索道在国家名胜中心区域的建成,不仅破坏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顶,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不仅如此,很多生态旅游区(达61%)存在建筑物的形态、线条、色彩和质感与生态旅游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背景不协调的现象,破坏了旅游区景的整体性、协调性。更有一些地方在生态旅游区邻近盖工厂、办企业,浓烟滚滚,污水横流,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区的形象。
4.保护不力,管理落后,文化景观功能退化或受损我国很多生态旅游区不仅具有生态、地理、地质等自然环境的文化特征,还具有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特征。如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古建筑群(佛寺、佛塔、古塔、碑坊、宫殿等)。但现在有的因地质条件、地形状况的变化而倾斜、裂塌;有的因地震、洪水而被损坏;有的因地质、滑坡,多年风化失修而破旧不堪;一些名山的摩崖、石刻、岩画,由于流水、水劈、风化等地质作用,已字迹模糊、残缺不全,甚至一些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葺,在山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不仅使这些文化景观的美学功能下降,也导致旅游区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由于游客的生态意识不强,加之管理和保护措施不严,许多生态旅游区的摩崖、石刻、岩画、古雕佛像上已留下一些旅游者的不文明印迹,如“某某到此一游”,造成文化景观的破坏和旅游活动的视觉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