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学应用 >> 景观生态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中)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中)
作者:俞孔坚 吉…    文章来源:中国园林第一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1-3
民要求社会改革、要求政府拥有公共设施、国家拥有铁路、要求妇女权利、反对政府腐败、声讨社会不公等四面楚歌之中,Beaux-Arts的高雅,最多不过是一种化妆和粉饰而已[1]。

  当然,公平地说,城市美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并不只考虑美观,他们也考虑舒适和人的生活,但事实是“美"成了美化的目标。Burnham在规划中也不仅仅考虑美观,他也考虑交通和经济问题――或至少是企业家和金融家关心的问题。但是,他强调建筑从根本上讲是一种造形艺术,外观先于其它一切。实际上,城市美化的倡导者Rohinson和实践者Burnham都不应受到指责,他们只是对应如何统一组织城市空间提出设想,问题在于设计方法,程序,在于谁先谁后。如果一些基本的条件――如社会的、经济的、物质的――优先得到对待,然后考虑用好的空间和形式来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一切都是合乎逻辑和正确的。但如果先确定某种美的空间或物体的形态,并将其强加于城市功能之上的,而缺乏人的需要的原动力,则其美也是表面的,虚伪的,难以成为真正的"美"。
对Rohinson和Burnham来说,由于城市美化运动与当时的两种倾向绞缠在一起,从而带来更大的不幸,其一是追求"新"奇,而这种倾向在Burnham看来便是无暇可挑的经典风格;其二,将美作为一种物质,一种来自天堂的灵丹妙药、是 "丑"的克星。因而,用"美化"(Beautification)作为改进的途径。因而强调化妆,如同装饰圣诞树一样,装饰城市。


3. 殖民地的城市美化――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权力象征和统治工具
3.1 背景
  城市美化运动所追求的、以图案化的形式美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理由,也同样适用于美国和其他帝国在其国外的势力领地。因此,其城市美模式也扩展到了菲律宾的马尼拉、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以后也随法国殖民主义者进入越南、摩洛哥。随英国殖民主义者进入印度的新德里、尤其是在1910~1935年期间。当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进入尾声时,城市美化大行其道。这不是偶然的,殖民主义统治者为了在一个异域他方保持其统治地位,总试图想建立其统治和权威的形象冲击。所以,归结起来,城市美化运动在殖民地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新兴帝国力量在国际舞台的扩张和展示:美国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在强化国内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同时,竭力在国际上树立自己的形象,并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2) 挽救逝去的权力与地位: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正日暮西下,与殖民地国家人民的矛盾日益突出,其统治地位正面临威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成为最大忧患,而美国的这棵星星的升空及其城市建设的成就,无疑使英法殖民主义者效法美国,视城市美化为"良方",以此来维护其在亚、非各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上统治;
  (3) 白人为中心的优越感和对殖民地人民的恐惧:无论是新帝国主义还是老牌殖民主义,在其本土以外的势力领地上,都以一种优越民族和统治者的姿态出现,并欲在充满敌意的异域他乡建立一个安全、欢乐的"岛屿",如同路易十四的凡尔赛。
  (4) 殖民地的混乱背景:殖民地社会落后、动荡,城市物质环境的脏乱差,使得追求同一和秩序成为普遍的要求。

3.2实例与教训
  早在1904年,因芝加哥世博会的巨大成功而名声大噪的Burnham就应当时的美国战争事务秘书长之邀,前往菲律宾主持马尼拉的规划。在其规划中,他以同样的节点加放射线与铁路车站和其他广场相联。同时期,在为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地夏宫Baguio所做的规划中,Burnham几乎完全不顾原有地形,将一对严格对称、规整的政府和行政中心平面强加在起伏的山地上,以创造一个帝国的形象。
  从1911到1913年间,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者便请英国规划设计师在地球的另一端建立首都――新德里,其规划与相邻城市的原有结构毫不相干,而完全以巴洛克的结点放射形式,构成强烈的集权与主宰者的形象。建筑师Edwin Lutyens和Herbert Baker作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建筑的倡导者, 鼓吹"民族主义、帝国主义,符号性和礼仪性" 的规划理念,宣扬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专制主义[7](p186)。
新德里最终的规划是三个聚焦:即行政中心、战争纪念碑和火车站,似乎所有主要道路都从这些焦点发散出去,其中行政中心和战争纪念碑各有7条放射线,火车站则不少于10条放射道路,而几乎所有建筑都沿六角形的边线布置。这一规划与华盛顿的L'Enfant规划有相似之处,只是逊色了许多。
在其它英国殖民地包括南非和东非,英帝国主义同样规划和建设了他们统治领地的首都如Salisbury(Harare),Lusaka, Nairobi, Kampala等,在所有这些规划中,规划师们几乎只考虑白人,而非洲人则似乎是消失了,在非洲人和白人之间布置着印度人。如在Nairobi,欧洲人都占据城市的最好地段,即最高点,印度人则次之,非洲人则被置于任何其它剩余的地方。
所有这些殖民主义者在其殖民地的首都规划都有一些共同的土地利用和居住格局,有一个位于中央的政府办公中心和一个与之相毗邻的商务办公区。中央购物中心则与上边两个中心相毗邻,所有这些都围绕一个几何道路布局来布置,主要道路交汇于交通环上。外围则是低密度的白人居住区,或"花园城市",其中隐约着大型低层豪宅。而非洲土著则往往被某种物质障碍,如火车道被远远地隔离在城市的另一侧。
很有讽剌意义的是,被视为秩序与权威工具的城市美化,并没能维持殖民主义者的统治,而且,实际上也没能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往往在殖民主义者结束其统治后,当地政权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此不得不动用推土机不断清理向城市中心蔓延的贫民窟,以维持上层社会的安全。教训同样是深刻的。

4. 城市美化回到欧洲――法西斯与纳粹的舞台、独裁者的炫耀
4. 1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大独裁统治欧洲的时代,城市美化的阴魂在世界各地漫游了一圈之后,又回到欧洲,也同样是为了搭一个舞台,演一曲闹剧。其主要背景包括:
 (1) 追求国内和国际新秩序: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蒙受巨大的耻辱。随之,社会动荡不安,民心涣散。国内政治斗争十分复杂,社会面临着旧王朝的复辟,共产主义运动及国家社会主义的选择。纳粹登上舞台后,以雪一战耻辱和振兴民族为由,在内推行国家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对外,积极准备侵略扩张。意大利虽然是一战的胜利者,却是以巨大财产和生命为代价的,因次,在战争结束后,同样经历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为墨索里尼法西斯的独裁统治创造了机会。为寻求国内和国际的新秩序;城市美化"的强烈的视觉形式,再次被当做灵丹妙药。
 (2) 工业化和经济的大发展:在30年代,无论是在法西斯的意大利和西班牙、还是纳粹的德国,都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发展。政治上的独裁和经济上的国家化,唤起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狂想。
 (3) 城市环境的恶化,和城市的理想化。面对城市化的快速进程,法西斯同纳粹的反应是相同的,他们关于城市的理想在许多方面也是一致的,只有乡村的家庭生活才是真正健康的,因而推行小型、自足型的小城镇政策。而大都市被当作共产主义和劳工动乱的漫延、及各种罪恶的滋生地,是藏污纳垢的地方。墨索里尼曾于1928~1939年通过法律,控制人口迁移进城。纳粹的城市政策也是如此,他们把城市作为一种心理上的,具有近似于宗教意义的场所,和作为一个具有魔力般功能的群众礼仪性的集会场所,而具有生产功能的人口则移居乡村。
 (4) 宣扬优等民族和文化:希特勒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宣扬优等民族理论。而墨索里尼更是以重拾古罗马的辉煌,再造罗马帝国的秩序为幌子,鼓吹法西斯主义。城市美化便成为独裁者得以借用和展示的工具。
4.2实例与教训
  意大利的墨索里尼首先在罗马拉开城市美化的序幕。他把城市规划作为建设纪念性城市、重现昔日罗马荣耀的工具,把近两个世纪以来的新建部分清除掉。在1929年罗马召开的居住和城市规划联合会大会上,墨索里尼号召"在五年时间里,罗马必须向全世界人展现其辉煌与风采――宏伟、规整、强大,如同Augustus时代的罗马"[7]( p197)。墨索里尼同时下令在Marcellus 剧院和Capitoline Hill及万神殿周围创造大片的广场,其它所有围绕它们的、不属于罗马繁荣时代的建筑全部清除。所幸的是,传统的有机和混乱、多方的牵制、加上官员们的腐败,使规划未能附诸实施,罗马得以幸存。
  在德国,决定首都柏林规划的是希特勒和纳粹建筑师Albert Speer。正是通过他们,欧洲早期的巴洛克风格和美国的城市美化模式得以再次出现。希特勒少年时渴望进维也那艺术学院学习未果,更后悔没有学习建筑。但他对早期城市美化经典之一的维也那环城景观带了如指掌,并情有独钟。对巴黎Haussman的新城也有很详细的了解。希特勒对城市纪念性的执着使他对其它都忽略不计,他审察规划时,实际上只看纪念性的方面,"那条大道在什么地方?"。他要在城市的主轴线上,用石头拼出"德国政治、军事和经济之实力",在其辐射中心是日尔曼帝国的统治者,在其毗邻则是作为其权力最高表达的大型穹形大楼,作为柏林市的核心建筑。"我唯一的愿望是能看到这些建筑建起来,在1950年,我们要举行世界博览会"。 他追求最大、最长,通过这样,"我要让每个德国人都恢复自我尊敬"[7];同时,他要表达一种"新的秩序"[3](p718)
  而Speer对华盛顿和芝加哥世博会的规划十分欣赏,如法炮制,也推崇Burnham的 "不做小的规划"的宗旨。城市中心是一个完全几何化的,具有纪念性的布局,如同为空中俯视而设计。如果按照希特勒及其建筑师的规划,柏林的中世纪城市中心将完全被破坏,代之以一条南北仪礼大道,连接凯旋门和世界上最大的大会堂及行政中心。两侧建筑雄伟高大,建筑之间有宽阔的空间。
  然而,宏伟的规划要付诸实施则是要化昂贵的代价的,根据当时的估算,实现柏林的规划需要60亿马克。东西轴线从1937年开始动工实施计划,1939年部分完工,主体建筑在1941年动工,宏伟的柏林规划实际上只落实了一条作为礼仪空间的东-西轴线,第三帝国便告失败。而极富讽剌意义的是,德国战败后,苏联在东柏林继续完成了工程,并将其命名为斯大林大道。
与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一样,不管欧洲的独裁者有何等的权力与经济实力,其得到的教训也是惨痛的。


参考文献
1. Newton, Norman T.,Design on The L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USA..
2. Pregill, Philip and Volkman, Nancy. , 1993. Landscape in History. 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ork.
3.Kostof, Spiro, 1995.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Settings and Ritua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4. Cullingworth, Barry. 1997. Planning in the USA: Policies, issues and processes. Routledge. Lond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景观设计的要素和方法研究
    再论景观设计六大误区
    城市景观及城市景观生态研究
    呼唤可以休息的城市
    城市热岛的生态环境效应
    俞孔坚——从事景观与城市设
    植物在高速公路边坡防护中的
    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
    湿地,生态与美的统一
    朱建宁:植物景观设计要走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