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学应用 >> 生态经济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着力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着力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调研与思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市县区市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21
  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脆弱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一条重要途径。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黄河及其主要支流洮河、大夏河的发源地,长江主要支流岷江等河流的上游地区。面积4.4万多平方公里,占甘肃省总面积的10%;平均海拔高达3000米,是高寒低温、阴湿多雨、雷暴等灾害性天气多的大陆性气候地区,也是江河源生态环境脆弱区。州内地广人稀,天然草地、森林、湿地资源丰富,水域面积达47.55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0.8%。其生态变化对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将产生跨区域的重大影响,事关中华民族的生态安全。其中,黄河在州内玛曲县流经433公里,径流量增加108.1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184.13亿立方米的58.7%,占黄河流域总径流量的1/6,被誉为“黄河蓄水池”。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增多和草原过牧超载、乱采滥挖等掠夺式生产,使本来就十分脆弱且极不稳定的生态环境急剧退化。目前,全州已有90%左右的草地不同程度退化,20世纪四五十年代风吹草动、牛羊肥美、没有一点沙化的玛曲县草场平均沙化率达21.8%;森林覆盖率已由解放初的48%下降到目前的19.85%;水土流失面积20世纪80年代初仅为0.8万平方公里,现在已达到1.18万平方公里;黄河干流年平均流量20世纪70年代是472.6立方米每秒,2000年降到303.0立方米每秒。

  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加剧了该州高原气候的干旱、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导致近年来黄河在玛曲县的水源补给量减少15%左右、长江上游支流白龙江流量下降20.6%、黄河支流洮河流量下降14.7%、大夏河流量下降31.6%,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草地、森林、湿地水源涵养的生态功能,容易引发黄河、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和河口断流。这种严峻的生态状况,已经非常迫切地摆到我们面前。

  令人欣慰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将生态保护列为重点工作之一,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促使我们根据甘南州的实际,认真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出路。该州地处藏汉民族交流的前沿地带,具有衔接内地、辐射藏区的特殊区位优势;境内资源丰富,交通又较其他藏区便利;经过建国50多年的发展,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现实经济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都有一定的优势,并且积累了一些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互动发展的经验。因此,我们认为可以把甘南州建成民族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以保护江河源区的生态平衡,对周边其他地区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重点。这是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关键。2004年,甘南州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47.83%,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1.64%,第一产业贡献率为10.54%。很明显,作为传统的畜牧业地区,农牧业贡献率偏低,二、三产业也存在结构不合理、层次水平低、牧业不优、工业不强、特色少和服务滞后等问题。单一的经济结构是支撑不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的,要适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态经济的突破口在于发展特色经济,有特色就有优势,就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甘南州各县市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关键是要从全州、全省和临近省份分工体系中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利用当地资源,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及时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常规发展格局和自我平衡的思想模式,使县域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资源优化配置,打造特色产业体系。要立足于草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州情,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畜牧业作为主要任务,努力繁荣农牧区经济,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要向农牧林业生产的深度发展,打好绿色牌、特色牌,积极发展农畜产品的基地化、专业化生产,优化农牧林业布局,全面提升农牧林产品的质量。加快草业发展,建立草地培育体系。通过恢复更新天然草地,培育高产优质人工草地,建立饲草料储备基地;发展现代化草产品加工业,包括干草加工、草粉、草块、草颗粒加工和青贮及半干贮、秸秆氨化等,实现草业产业化。发展生态畜牧业及其加工业,通过发展养殖大户、专业村和专业乡,集中连片搞育肥,建设牛羊肉、鲜奶、绒毛、育肥等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以牦牛、藏羊、鹿等为主的特色畜牧业,紧紧围绕增加农牧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业,走以科学饲养、市场化取向、集约化经营为主的舍饲路子,改变靠天养畜、借场放牧的传统做法。改造、兴建和引进一批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同农牧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基本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牧户的产业化结构。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促进城乡联动、工牧对接,推动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变。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不断优化畜种、畜群结构,扩大报酬率高、效益好的优质牲畜品种的养殖,实现牧区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的优势互补与快速发展。实施禁牧、休牧、轮牧等合理利用草地措施,促进草原休养生息,逐步把甘南草原建成我国西部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

  要正确处理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牲畜生产能力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关系,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通过封护、保护现有天然林的生长条件、物种资源,使残次林尽快恢复成林。全力管护、经营好现有的天然林,以天然林资源为核心的甘南原始森林肩负着促进本州可持续发展乃至保障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安全的双重使命。作为经济有效的营林策略和手段,实施封山育林有助于尽快恢复和扩大本区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综合效能。应积极发展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基地建设,发挥其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积极培植和适度发展以食用山珍、野生药用资源等植物资源为原料的特色林副产业以及森林旅游业。部分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种植条件较好的农业区应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扩大优质粮食、油料、药材、蔬菜和优质牧草的种植比重。切实加强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小型水利工程,加快农牧村人畜引水工程的建设和改造。

  甘南州工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靠工业经济的振兴来带动。应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采金业、金银首饰加工业及建材业。黄金开采应加强管理、提高采选的技术含量,以减轻采选业造成环境破坏。对一些效益低而对草原破坏大的采矿业要限制发展。优先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水电、藏医药、农畜产品加工、优势矿产品开发等先导产业。甘南州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61万千瓦,可利用量215万千瓦,目前仅开发利用6.566万千瓦,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优势还不明显,应进行一江三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电梯级开发,加快水电开发的步伐。利用现代先进的光热、光电转换技术,在边远山区和牧区大力推广太阳房、太阳灶、太阳能光伏电源、太阳能暖棚、太阳能温室,进而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太阳能开发产业。加快中藏药新产品的开发及研制,做大做强藏医药业。大力发展食用菌、红景天、人参果等高原特色资源加工业以及矿泉水、植物保健饮料等具有高原特色的系列饮料产业。加快新技术产品开发,开发血清蛋白等生化制品及食用干酪素等产品,采用多种形式,同境外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联合进行新的生物、生化产品的开发研究。

  甘南州宗教文化浓郁、自然风光奇异、民俗风情独特,发展生态旅游业得天独厚,应积极开发民族风情草原风光旅游,以甘南州丰富的牛羊骨角、树根、林区剩余物、洮砚石等为原料,发展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和旅游纪念品;积极引导鼓励不同经济形式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组建旅游开发服务集团公司,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同时,搞好商贸流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各县(市)城以及区位、交通、物产等条件优越的乡镇为重点,分层次建设一批规模不等、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专业化市场和商业网点,鼓励发展适应牧区生活方式的“流动商店”,加强城乡交流和商品交换,盘活牧区商贸流通;鼓励和扶持个体、私营运输业的发展,为城乡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为产业转换、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构建支撑生态经济的骨干体系。甘南州各个县域都有不同的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都有自身的比较优势,要认真加以分析,充分挖掘利用,科学构建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点。一是构建自然资源梯次转化的支撑点。甘南州具有水力、旅游、矿产、畜牧、山药及山野珍品等五大资源优势,关键是把资源优势经过复合式梯次转化,变成经济优势。二是构建农牧业经济的结构支撑点。农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整个经济发展的走向。要在完善和实施农牧优势互补试点工作基础上,确立龙头企业在农牧业产业化建设中的先导地位,重点扶助华羚、首曲、草原兴发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尽快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的大农业发展体系。三是构建生态型工业经济的结构支撑点。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工业发展了,才能反哺农业,繁荣第三产业,推进经济发展。生态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传统农业主导向新型工业主导转变的过程。要坚持走“夯实基础、扩大规模、增加总量、提升质量”的工业发展之路,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市,要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传统农牧业比重大的县市,要积极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提高农牧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四是构建生态经济市场体系的支撑点。市场体系不完善是制约甘南州经济发展的又一痼疾。要构筑以县城、建制镇为依托的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重点培育粮食、蔬菜、禽畜、物资的物流市场以及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产权交易的生产要素市场。市场建设要依照与地方产品相结合的原则,发展特色农牧业,增强市场与地方经济的关联度,构建特色市场与特色经济相互促进、联动的产销一体化格局。五是构建生态经济骨干基地支撑点。甘南州经济要实现大的发展,必须有一批龙头集镇和经济强村来引领和拉动。要按照经济关联程度、经济辐射和带动能力大小以及现有产业规模等实际情况,对经济强镇和经济强村进行经济功能规划与定位,予以重点扶植。通过它们带动周边村户,形成某种特色产业规模经济小区,进而形成若干经济发展的骨干基地。

  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民资民力,把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成发展生态经济的增长点。民营经济是一种成本低、见效快,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类型,民营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之一。要出台鼓励政策,营造良好环境,引导民营经济和民营资本进军当地优势产业,发展科技型、规模化、公司化的水电业、畜牧业和种养业。甘南州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布局散、水平低、质量差、污染重、管理水平和市场意识跟不上等问题。要把扶持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为其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政府部门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建立权威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决策减少失误。同时,要加强对民营企业主的教育和引导,增强纳税意识和法纪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以鼓励民营经济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要唤醒广大群众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市场主体意识,鼓励个人去寻求就业机会,去办企业,搞实业,创造财富,增加收入。

  把牧民定居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牧民定居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主要途径。要制定牧民定居、生态移民住房、牲畜暖棚建设资金的倾斜政策;建立饲草料基地,解决牧民定居后的生产自给问题;加快牧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结合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牧区的实用增产技术示范推广和普及力度,为舍饲圈养提供技术保障。通过这些措施,把牧民定居、生态移民的产业选择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推进牧民定居的进程,建设生态小城镇。

  优化发展环境,健全政策和资金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诸系统的协调,同时不断地进行内部与外部的变革,以保证人类社会发展的和谐和有序。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健全环境与资源、经营与管理、经济发展与市场机制、就业环境与城镇建设、技术与信息、制度与法律等支持系统的政策体系建设;加快能源、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甘南州是欠发达地区,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最大障碍是思想障碍。当地政府部门特别是干部职工,要彻底解放思想,用科技知识武装农牧民,转变当地农牧民的思想观念。群众是发展经济的主体力量,要唤起广大农牧民的主体意识,把建设美好家园和自己健康富裕作为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公民义务,切实从“靠山吃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中走出来,人人都来保护生态环境,人人都来发展商品经济,做生态保护、市场经济的主人。

              (作者:中共甘肃省委常委)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生态经济学介绍
    延安:生态经济双赢战略大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建设
    上海闵行发展生态经济之路:让
    发展生态经济型产业 构建林业
    用生态经济观念构建“和谐湖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规
    和谐社会呼唤生态经济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山
    生态经济政策体系构建浅议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