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如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作者:刘璨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11/12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场直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困境”的深刻实践。针对一些地方产权虚置、度量标准缺失导致的一系列难题,改革以“三权分置”明晰产权根基,以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定生态价值,通过构建多元化市场路径,系统性破解了“资源变资产”的瓶颈。其重要意义在于,为提升森林质量、守护绿水青山提供了长效动力,为拓宽林农增收渠道、实现“叶子变票子”奠定了制度基础,为培育碳汇、康养等绿色新业态注入了源头活水,最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山区共富”目标的实现,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坚实路径。

为何要改:破解“沉睡资产”之困,回应林农“绿色期盼”

如何将广袤的集体林从“沉睡资产”转化为“活资本”,回应林农的“绿色期盼”,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

目前,我国集体林约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60%,既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它不仅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还形成了经济林、木材加工、旅游康养、林下经济4个产值万亿级的支柱产业。然而,这片“绿色海洋”的价值实现之路仍面临一些现实制约,主要集中在产权、规模与效益三方面:产权明晰度与稳定性有待加强,影响了社会资本的长期投入意愿。林地资源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化规模经营的展开。同时,林业经营的经济回报和融资便利性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实现生态资源向财产性收入的顺畅转化。

究其根源,问题在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市场机制尚未健全。反观市场,碳汇、康养等新兴需求日益旺盛,却因缺乏统一的价值度量标准和交易平台,造成了“有绿无市”的尴尬局面。因此,改革必须精准发力。核心在于通过“三权分置”明晰产权,推进资源整合与确权赋能,并加快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市场化交易平台。

改什么:明晰林权与科学核算,奠定价值转化基石

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夯实产权基础,破解集体林长期存在的“主体虚置、边界模糊、权能残缺”三大顽疾。当前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三权分置”为突破口,并正向更深度的产权细分和权能拓展迈进。例如,针对林下经济、碳汇等非木质收益创新推出“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实现了经营权的二次赋能和有效盘活。

一方面,将所有权仍归村集体,承包权确权到户并颁发长久不变“绿本本”,经营权可出租、抵押、入股、托管等,期限最高可达30年—50年,真正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产权明晰既激活了沉睡资源,更吸引了资本、技术、人才“上山下乡”,为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打开了大门。

另一方面,将改革的关键突破点放在建立核算体系上。过去,“绿水青山”价值几何全凭经验估算,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绿色融资因缺乏统一“度量衡”而寸步难行。根据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2024年联合印发的《生态产品目录(2024年版)》及配套技术规范,森林生态产品被明确划分为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大类。这标志着我国首次建立了统一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框架,通过规范指标体系、参数库和计价方法,使县域森林GEP可与GDP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可见,核算体系让“叶子”有了市场价,也为碳汇、康养、研学等新业态提供了定价锚点,为“绿水青山”进入全国统一大市场铺平了道路。

怎么改:创新路径与系统支撑,打通价值实现通道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推动发展模式从单一木材经济转向多元生态经济。通过“股份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模式整合碎片化林地,发展碳汇、康养等新业态,实现森林资源价值释放。

在这一过程中,需警惕四类关键风险。一是引导资本下乡切实服务于乡村振兴,防止其盲目扩张,避免资源透支与农民利益受损。二是防范碳汇价格剧烈波动,探索设立风险准备金并引入期货等对冲工具。三是明确林地经营权到期后的续期规则,避免可能出现的抵押贷款收紧、“抛售”或权属纠纷。四是扩大政策性森林保险覆盖面,当前保障水平仍待提高,且险种单一,应探索将碳汇收益损失等纳入保障,为林农提供稳定预期。

为保障改革落地,需构建“财政+金融+市场+风控”四位一体支撑框架,通过财政补助、信贷创新、交易平台建设与风险机制完善协同发力。各地推行“林长+林改”机制,由林长牵头推动改革试点,确保政策贯通。通过产业链、价值链、金融链、政策链融合,最终实现生态产品“可定价、可交易、可融资、可避险”,推动改革从“点上开花”迈向“系统成林”,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制度化通道。

改得怎么样:生态与经济共赢,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创新,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形成良性互促的发展格局。

一是森林质量持续提升,林区生态功能显著增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产权、稳定经营预期,有效激发了各类主体科学营林的积极性。监测表明,集体林区森林蓄积量稳步增长,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提高,森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与固碳释氧等关键生态服务功能日益增强,林分结构持续优化,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充分展现了制度创新带来的生态效益。

二是林农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红利惠及千家万户。通过确权颁证、流转经营、发展多元生态产业,林农从“守着青山没饭吃”转变为“守护青山能致富”。林权抵押贷款、生态补偿、碳汇交易、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多种渠道,有效拓宽了林农的收入来源,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显著增加。

三是产业融合加速推进,新业态蓬勃发展。集体林改打破了单一木材经济的束缚,催生了“林业+”的新模式、新业态。森林康养、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碳汇交易、林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迅速兴起,推动林业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方向发展。

四是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形成良性发展循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实践中得到印证,逐步成为社会共识。林农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加深刻认识到保护森林就是保护自己的“绿色银行”,护林、爱林、育林的自觉性空前高涨。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转变,形成了保护与发展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确保了生态成果能够长期巩固和持续发展,为乡村带来了山清水秀、业兴人和的美丽图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践表明,只要产权明晰、核算科学、交易顺畅、政策托底,绿水青山就能持续释放经济红利。

作者系北京农学院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中国植物新记录种+1!西藏植物数…
    自2024年3月开始,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