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学应用 >> 生态农业 >> 文章正文 | ![]() ![]() |
|
|||||
| |||||
入世对三农问题的挑战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改革》杂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5-13 | |||||
农村过剩劳动力问题怎么解决,刚才说了,即使城市化加速,中长期看算下大帐来,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不仅如此,据国务院发展中心测算,在加入WTO条件之下,会有1千2百万劳动力需要从农业离开。也就是说原来有1亿5,实际上可能最后剩下1亿3千万。这些因素我们考虑来考虑去,我觉得目前在这个大的环境、大的政策上还没有给个明显的出路。现在这种调整,无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品种还是品质结构等等,相对于我们的基本国情约束来说,都还没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 尽管我们第一条讲了相信群众,第二条要相信党,我们应该相信现在所提出来的一切政策,都将有利于三农问题的缓解,但是从中长期看思路还不是很清楚,问题还是长期客观存在的。现在我们已经有的这些政策提法,都不足以有针对性地、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就必须得有综合性、突破性的东西。 依我看,目前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三个代表”的思想落实到农村基层和农民头上,能够真正代表大多数农民的利益。中国要真正实现三个代表的伟大思想,就应该有针对性的解决或缓解基本国情矛盾,即人口过多,资源有限,劳动力绝对过剩。因此,我们首先应强调中国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都应该认真学习邓小平,毫不避讳地讲清楚这种国情,谁想让我照搬你的制度,请你把我这2亿多过剩农民劳动力拿走(笑声)。当年邓小平就是这么谈的话。美国派特使斯考克劳福特来秘密谈判,邓小平就说,你们美国人讲人权好啊,我同意,可我现在没办法,他说,要不这样吧,我给你1亿人,你给他们人权吧(笑声)。当时杨尚昆插话说,别说给你1亿,给你5千万,你就不是今天这个生活水平。 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国情矛盾,就请在座的各位从你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要寄希望照搬人家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得明白,站在这块土地上,脚下这块热土就决定了你搬不来现代化。你就得认“可持续发展”。无论我们讲科教兴国也好,赶超战略也好,今后假如你们在座的各位有一天当了领导,请你千万记住,“恰似那张破碎的脸”(笑声,鼓掌)。 因此说,中国的基本国策应该强调一条,叫“就业最大化”。无论谁作为中国的领导者,只要你心里没有那9亿农民,没有那2亿多过剩劳动力,光想着追求什么现代化的东西,解决不了他们的就业,早晚你也呆不稳。所以,我多年来一直呼吁就业最大化应成为基本国策。任何高科技,如果是节约劳动,那么对不起,你就不能算适合中国的技术。所谓发展适用技术,就应该适用于我们目前劳动力过剩这种基本国情,这是第一条,亦即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之后强调以就业最大化为基本国策,否则,我们必遇到大麻烦。 竖看中国历史,所谓的天灾人祸,农民起义,改朝换代,在无论哪个重大事件发生之前,一般都出现人与资源之间关系的恶性发展。而当资源不足以支撑人口扩张的时候,肯定会出大麻烦。现在看还没到极限,中国的资源可支撑的人口约16亿左右,超过16亿这个极限,按现在这个生产力条件,支撑不住。这个极限值早在80年代就测算过,更何况我们现在还是粗放型增长。我们且不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水荒、油荒,2000年我们进口的7千万吨石油已经超过国内总需求的30%以上,到2005年,我们的石油进口至少将超过总需求的50%,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将达到70%,如果国内70%的石油消费要靠进口,这么发展受得了吗?一天到晚嚷嚷汽车消费,但是客观地说,我们完全按照现在西方国家走出来的现代化道路走,那是走不下去的。我觉得在座的各位同学不妨多学点GRE、GMAT,都考出去,你就可以享受现代化了。可如果你在中国,那还得悠着点儿,也许得把追求四个现代化改成追求可持续发展,把追求高科技产业结构提升改为追求就业最大化,这是战略层面上的问题。这是第一。 第二,中国并非没有扩张土地资源的条件,我们到现在至少有5亿亩干旱荒漠土沉睡在西部。但是如果按照现在开发西部的方式,对外招标,你哪怕上了一批非常漂亮的高速公路,也会是“这条公路静悄悄”,两边没人。你就算修了复线铁路,那就是四条铁轨在月亮下闪着寒光(笑声)。就算你修了油气管线,6千公里一直从塔里木盆地到上海,但沿路如果没有人,有个把民族分裂分子放个炸药包就完了。所以我还是那句话,心里得有人,光是上项目,没有人在西部生活,将来会很多麻烦。 那我们建议的是什么呢?中国在国家的这个战略层面上我们说叫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的开发策略上我们要考虑尽可能多用人,少用机器。咱们宁可慢一点儿、质量差一点。你用了人就有收入和消费,有消费就有拉动内需的可能。所以,我们主张西部开发“以水为先”。先上西部调水工程,要实行以工代赈,除非一些特殊工程要用大机械,其他能用人的地方尽量用人,而且应该是一个劳动力上工地,给你三口人的以工代赈,鼓励劳动力带着老婆孩子去。干一年白给他三亩地,干三年给五亩地,白给,叫做“以工授地”。以工代赈可以解决生活问题,以工授地则是让去的人留在那儿。有水就有地,有水就有农业生产,然后沿水建村,沿路建镇,把5亿亩的旱地开发出来,西部就保下来了。大家知道北方河流的用水有70%是灌溉用水,这是既成事实。自从大禹治水以来,几千年人们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宏观层面上要考虑国家战略,中观层面上要考虑开发项目的实施策略,我们不能完全按照现成的这些理念来搞。西部开发搞项目也应该想着那2亿过剩劳动力。我觉得这样做的结果其实不仅仅是有利于农民,有利于调整农民和土地资源之间的不平衡关系,也有利于那些目前仍然试图维持自己垄断地位的企业的生存。你想啊,如果2亿过剩农村劳动力就了业,挣了钱,怎么不想给闺女买根红头绳(笑声)?哪怕他就是杨白劳。2亿人需要2亿根红头绳,那也够生产一阵子吧(笑声)?所以我想,即使各位将来毕业到了垄断部门,大家心目中都是银行呀,保险公司呀,但不要太短视,要想着真能把这2亿人的就业给解决了,就会有需求,有需求就会带动生产,这样国民经济会进入良性循环。就是说中观层次上考虑项目的时候也要心里有农民。 我们再进一步说,第三个层次,微观层面上考虑三农问题的时候,建议不要仅仅学习西方远的经验,我们的近邻日、韩,加上我们的宝岛台湾,乃至于欧洲,任何地方只要小农人口仍占一定规模,它都必然实行合作经济。在东亚小农社会,尽管它的农民人口已经普遍下降到10%以下,日本现在大约有5%左右的农民人口,台湾大概8%,韩国也就7%左右,但几乎都是政府以一定的政策优惠,以一定的投资来帮助农民发展合作生产、合作运输、合作销售、合作加工、合作保险、合作金融等。有人鼓吹私有化、反对合作社经济未可厚非,但如果说中国农民没有搞合作的愿望,那就大谬不然了。事实上,让农民只在负效益的农业生产中合作、联合,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组织、任何制度都是有成本的。而当前能够产生效益的涉农领域,比如加工、流通、金融、保险全都是你垄断,农民怎么能合作得起来呢?至今没有哪一个政策试图帮助农民进入这些垄断领域。为什么科学决策行不通,还不都是垄断部门坐在那儿决策吗?一方面自己是政府来制定政策,一方面自己又是经营部门在捞钱,当然就制定出自己最能捞钱的政策来帮自己捞钱了。 比如说,我们国有商业部门的生猪加工企业,非要告农民宰的肉都是假冒伪劣产品,只有我这里屠宰的才是放心肉。最后弄得咱们中央领导都说话了,名义上为了让市民吃上放心肉,咱们就统一屠宰,实际上就给了它这么一个收费的机会。比如北京,大家只认大红门、顺义,似乎只有他们的肉是真的。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为什么农民使刀子捅出来的肉不合格,一定要你电的猪才合格?好多事情都没法说道理,其实就是因为它垄断。谁能够逼着所有的猪都必须是定点屠宰?客观上根本做不到,于是各地都报告,实行了上级下达的计划,可弄了半天,却把猪头税变成了人头税(笑声)。具体做法是:乡里根据上级税收计划计算应该有多少只猪的税,然后各村一平摊,就按人收了,农民就说,政府把猪头税变成了人头税。这种事儿往往开始是某个部门为了自己垄断利益来建立这么个名目,接着各个部门都支持,因为都可以搭车收费。 再比如金融垄断,非得说农民自己办的合作金融搞的存贷不合法,只有它搞的合法,现在所有的存款都进它那儿,结果每年至少几千亿的农民资金流出农村,农村就变成了经济上的锅底,农村没钱,接着就必然是高利贷横行。我去年调查了46个村,分布在15个省,95%存在民间借贷,85%存在高利借贷,尤其是农民一遇到教育或者看病,非借高利贷不可。在教育和医疗垄断下,据说为了让学校和医院不断地提高收入,上学和看病就越来越贵,农民借高利贷也越来越多。和知识分子相关的这些领域,教育、医疗等,农民都是越来越消费不起的。因此,号召从农村来的这些年轻学生,学成后回乡为父老效力,怎么可能呢?请问你们谁还愿意回去?于是,农村人才流失是很正常的,这是按现在政策走的结果。 因此,涉农领域的部门垄断不打破,留给农民的就只能是一个负效益的农业生产。农业属于劳动力密集的生产,劳动生产率低,近年来低到负值、零值以下,劳动生产率长期上不去,这农业还能有救吗?如果把所有能产生利润的领域都垄断着,让农民怎么办?所以我们客观地说,农村真正需要的、所谓给农民以国民待遇的政策是:请你打破自己的垄断,允许农民合作起来,进入这些领域。 我们现在说加强农业投入,请问到底加强给谁了?当你面对着2亿3千4百万小农户的时候,请问政府即使有投入,给2亿3千4百万小农户怎么分?政府投入怎么能到户?按照交易费用理论,政府怎么可能对付2亿多小农户?交易成本在这儿摆着呢!由于任何政府都根本做不到与分散农户的直接交易,那些支农政策也从根本上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政府加强的投入,其实大都给垄断部门拿走了。这个农业投入当然就基本上是落空的了。 我们只要上网去查看就知道,其他东亚小农社会比如日韩台,尽管农民人口比我们少得多,但是政府法定投资每年投多少?政府法定的投入投给谁呢?投给那些组织起来的农民。日韩也是小规模农户经济,尽管它们的土地规模比我们大得多,但仍然抗不了美国的加利弗尼亚大米,于是就靠合作经济保护农民收益和农村发展。比如说合作社办了一个肥料厂,政府投资量为50%,但只投资,只做股,不得计息,政府除了税收之外是不许有其他收益的,因为你拿的是纳税人的钱。纳税人是为了保证国本,保证农业不可动摇,保证本国农业不垮台,所以同意政府投资。那么,政府投到什么上呢?投到农民合作起来办的企业,比如说合作社的一个设施农业,为了生态环境需要生产复合肥,那政府就投资进来,无论是买车,买设备,总之我保证你不私有化,取得收益得为社会大众服务。 政府的投入产生的收益,必须定向地用于农村公共品开支,农民可以合作起来办金融和其他产业,而且享受免税待遇。只要是农村社区成员、包括非农民,都可以实行会员制借贷,但是这个农民办的合作金融所产生的收益60%必须返回到农村公益事业,比如修路、架桥、农民培训等。农民合作起来组织的大型批发、仓储销售也一概免税,所得收益仍然是50%以上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农户几乎都是农协的会员,例如是一个种稻谷的农民,向合作社办的批发市场交了多少稻米,最后产生的利润60%返还回来。否则他如果纯粹就靠在土地上种植稻谷怎么能不亏损呢?小农经济从事的种植业当然都是亏损的,就得靠涉农领域的合作经营来补贴种植业的亏损。 再看韩国,他们搞的农协公开宣传的口号是“身土不二”。什么意思?就是我身、我土分不开,我生为韩国人,我就脚踏这块热土。所以哪怕美国农产品再便宜,韩国人也不买。韩国的农产品再贵,他就愿意买韩国农产品。农协大力宣传韩国农产品是绝对绿色,以韩国农协的名誉保证我们韩国人的健康,不吃那些转基因食品。农协给农民一个绿色食品的标志就够了,他们的宣传没有那么意识形态化,但效果好,消费者就是形成了这个选择。看看我们,有这种宣传吗?报纸上空喊着加强农业,政策呢?措施呢?不仅没有,农民头上还有那么几座大山压着,教育恰恰就是其中之一。不要以为喊加强农村教育就都对了,对于那些没有起码的国民待遇的农村人来说,没有公平,什么提法都可能造成他们的损失。 所以,说来说去,中国在入世的挑战面前,恐怕需要另外采取一套政策,完全照搬是搬不来机遇的。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没有相关文章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