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学应用 >> 生态工程 >> 文章正文 | ![]() ![]() |
|
|||||
| |||||
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 | |||||
作者:董哲仁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4 | |||||
2. 生态自我修复需要较长时间 还有的观点认为,经过几年努力,生态恢复就能奏效,反映了对于生态系统恢复的长期性认识不足。上述荷兰围垦区湿地生态重建工程需要15—20年时间才能达到目标。对于退化的严重退化的需要50~100年时间。所以生态恢复工程要有长远规划,长期坚持。急于求成的想法是脱离实际的。 3. 生态恢复工程要因地制宜 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但国外的经验不能照搬,国内的经验同样要有分析地借鉴。目前,有一种误解,认为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就是植树造林。实际上,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需要因地制宜制定生态恢复规划。植被建设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自然条件严酷的地区则宜荒则荒。有专家认为,在多年平均降雨量在400mm以下地区,应以灌木和草为主,不宜盲目发展乔木。 荷兰的经验还表明,恢复乡土种植物对当地生态恢复十分重要。什么是“乡土种”?学者阿伦比 (Allaby 1994) 给出的定义是:“物种自然出现于一个地区,这种物种既非随意也非靠引入。”学者韦布 (Webb 1985) 列出了包括化石证据等若干判别标准。但是一般讲,乡土种的概念是相对于外来种而言的,乡土种在当地的食物链中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与生境建立了和谐的关系。而某些外来种借助气流、风暴、海流等自然因素或人为作用,将植物种子、昆虫、微小生物等带人当地的生态系统。在气候条件、营养条件和缺乏天敌的条件下,外来种得以迅速繁殖,形成对本地种生存的威胁,成为一种对健康生态系统的胁迫,即出现所谓“生物入侵”。由此可见,恢复乡土种是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防止生物入侵的重要措施。 4. 生态恢复工程不仅要重视植被恢复,也要重视动物生存、栖息和繁衍 众所周知,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与其环境组成的系统,其中各成员借助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是生命部分,即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以,生态恢复的任务,不仅是植被的恢复,还应该包括鸟类、鱼类、禽类、昆虫、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等各类动物的栖息繁衍问题,使得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生境条件下,形成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只有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具备其多种服务功能,使人们得以从中受益。目前,常见的观点认为生态建设就是改善植被状况,忽视了生态系统中动物生存栖息等问题。所以要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问题。 5. 水是重要的生境因素,但不是生境的全部内容 在各个生境因素中,淡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水是生物生命的载体,又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介质。近年来我国塔里木河和黑河生态恢复调水工程取得了经验。但是从生境的多种因素角度,除了水量以外,还应该对于被恢复生态区的气候、水质、土壤、地貌等进行全面分析。从生物恢复角度,还应该对于生物种类、密度、食物链(网)、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进行论证,在对这些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水文条件和供水方案,有可能获得生态恢复的优化方案。目前,在进行生态恢复规划设计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只要设法将河流流域的生态用水恢复到过去某一时段的水量,河流流域生态系统就会恢复到当时的状况。显然,这种观点忽视了生境其他因素如水质、气候、土地、地貌以及生物群落等多种因素的变化,有失偏颇。 6.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恢复的评估标准 生态恢复的程度以及是否成功,需要有一个评估标准。但是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使得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问题成为一项复杂课题,不少学者提出了一些方法,但是国际上还没有公认的准则。 原则上说,建立生态恢复的评估标准,主要是对恢复后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整体特征进行评估。所谓生态系统的结构问题,主要指生物与生境的一致性,以及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问题。生态系统的功能指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流动,价值流,生物生产力等。对恢复后的生态系统的整体评估主要是指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下的恢复能力,生态系统可持续自然演替的能力。 7. 重视生态恢复工程的生物调查、设计和监测工作 对被恢复生态区生物群落的历史及现状的详细调查,是进行生态恢复设计的基础工作。生态恢复工程设计的任务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修复功能,通过改善生境为提高该地区的生物群落多样性创造条件。设计的重点是建立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 在设计中如何确定恢复目标是一个关键问题。由于人们对于自然演替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所以一个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方向会有多种可能性,有可能恢复到原来某时段的一种状况,有可能发展为一种新的替代状况,也可能事与愿违,生态系统继续退化。正因为如此,对于被恢复的生态系统的监测就十分重要了。 参考文献: 1 董哲仁.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中国水利.2003. 6. |
|||||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淡水资源短缺 荷兰科学家设想 国外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重建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