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迫切需要立法保障

作者:胡涛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2-10

胡涛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在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上实现变革,其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行为、制度、观念等各个层面的根本性变革。文明的维持离不开教育,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迫切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立法,通过立法保障生态文明教育高效推进。

生态文明教育立法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是生态文明教育缺少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指导生态文明教育有效实施的整体规划,也没有提出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系统的推进措施。此外,尚未建立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完整课程体系,也未建立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系统性终身教育体系。各地区、各部门生态文明教育水平不均衡,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没有充分整合,教育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是生态文明教育缺少坚实的法律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但存在碎片化状态,工作随意性较大,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各项措施得不到基本保障。没有长效的推进机制、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必然缺乏有效的责任监督和落实。

三是生态文明教育缺少大众化的教育资源。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普适性教材和大众教育实践基地明显不足。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教材有的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有的仅是宏观解读,不接地气。现有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命名管理混乱,水平良莠不齐,重命名、轻维护,甚至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

生态文明教育立法具备良好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快速发展新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立法正当其时。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建设生态文明,事关百姓福祉,事关发展大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需要从改变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入手,确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而人的价值观念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引领和推动社会公众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

其次,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升,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日益强烈。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提升,对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宜居的环境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标准进一步提高。无论从环境维权、健康防护还是追求绿色时尚生活方式的角度,公众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接受意愿明显增强,这为生态文明教育立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地方环境教育立法的成功实践。2011年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通过,并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后,天津、洛阳、哈尔滨、南京、厦门等地方环境教育法规相继出台。在环境教育法规出台后,各地采取了许多具体举措推动条例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本地区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这些实践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立法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生态文明教育立法要确立的基本制度

我国一直依靠政策来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相比而言,在确定性、强制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法律比政策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在生态文明教育立法中,要进一步明确相关制度的法律地位。

第一,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从目前情况看,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是环境教育。近年来,我国环境教育工作取得了极大进展,但环境教育的开展有时仍难免陷入尴尬境地。因此,理顺生态文明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整合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确立党委、政府在生态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是保障生态文明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参考国外立法的经验和国内地方立法的实践,有必要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纳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负责生态文明教育的顶层设计和部门、区域之间协调统筹,拟定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大纲并组织实施。充分整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教育、财政、水利、农业、科技、城建、新闻宣传等各方资源,以多部门分工协作的方式共同承担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形成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合力。

第二,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资金保障机制。生态文明教育立法应对生态文明教育经费的资金来源和资金管理作出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是支持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生态文明教育资金须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基本渠道。各级人民政府应将生态文明教育所需经费纳入本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保证生态文明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在政府资金投入方式以外,还应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特别是非营利性组织以及个人参加生态文明教育的投入,在实践基地建设、信息技术支持、人才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开发以及理论研究创新等方面形成持续投入,保障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长久深入发展。

第三,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绩效评价制度。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绩效评价制度是对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成果的检验,也是生态文明教育激励制度执行的依据。应根据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主体分别建立系统、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确定评价原则、内容、标准和方法等具体指标,以客观、公正地评价生态文明教育实际开展情况。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双一流”大学、绿色学校、文明校园等创建的重要指标,纳入学校考评体系。将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和行为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德育考评体系。强化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督导考核,进一步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反馈机制,通过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整改,确保生态文明教育得到持续改进。

第四,生态文明教育的人才培养制度。生态文明内涵丰富,涉及自然科学、经济学、哲学、物理、化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多门学科,既有科学内容,又有文化内容,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在现有的学科教育及实践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关联生态文明的内容。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育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了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生态文明教育自身的特点对教师在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建立一支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丰富生态文明教育人才储备是当务之急。同时,在生态文明教育立法中,应明确规定对生态文明教育教师的定期培训制度,以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水平。

生态文明教育立法的建议

首先,开展学校教育、干部教育和全民教育。明确教育管理部门在生态文明教育规划及推进实施方面的职责,明确其建立督导及评价机制。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大纲指导下,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职责。生态文明学校教育要涵盖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也包括继续教育、职业教育。

要明确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领导干部及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结合专业培训、定向培训、职前培训、岗位职务培训进行。明确党校、行政学院在公务员教育培训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责任,在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保障、课时保障、师资保障等方面做出规定,并强化培训结果的评价与考核。

要明确对社会公众进行生态文明知识普及、道德培育和行为塑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讲堂、旅游景点、公益实践、环保维权等方面的优势和资源,以多种形式开展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形成浓厚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同时,对不确定主体的教育场所和师资培训等进行明确的责任规定。

其次,加强资金保障、师资保障、资源保障和技术保障。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在生态文明教育教材编写、课程创设、师资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形成持续稳定投入,保障生态文明教育各项工作稳步向前推进。要广泛利用社会资金,多渠道充实生态文明教育经费。

要明确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负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职责,广大教师要自觉地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加大对从事生态文明教育专业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推动开展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及治理机构、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生态环境设施及场所向公众开放,将其建成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

生态文明教育要快速发展,需要充分依托信息化技术,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网络平台,在课程设计、教师培训、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打破时间空间界限,突破传统的方法模式,形成氛围浓厚、形式灵活、易于接受的大众化教育方式。

作者系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延伸阅读
    没有相关文章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改革开放40年:农业农村巨变 更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张芳曼        开栏的话  …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