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学概述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作者:董哲仁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4

摘要:在健全的生态系统中水体与生物群落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江河湖泊的自净能力。水工学应吸收、融合生态学的理论,建立和发展生态水工学,在满足人们对水的各种不同需求的同时,还应满足水域生态系统完整性、依存性的要求,恢复与建设洁净的水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理论框架 生态水工学 生态系统 污染 

1 引言

1.1 江河湖库水环境现状 我国江河、湖泊和水库普遍受到污染,至今仍在迅速发展。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直接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安全。据初步估计,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1.5%~3%。水污染已成为不亚于洪灾、旱灾甚至更为严重的灾害。

   据2000年统计,我国河流水质在 11.4万公里评价河长中,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58.7%,比上年下降3.7%。关于湖泊水质,在评价的24个湖泊中,9个湖泊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水,4个湖泊部分水体受到污染,11个湖泊水污染严重。在对93座水库进行营养化程度评价时,处干中营养化状态的水库65座,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的水库14座。这些情况说明我国江河湖库水体污染状况严重,且有明显恶化趋势。

   最近20余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由于工业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工业废水造成的水污染占水污染负荷50%以上,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排放是最重要的点污染源。农田施用化肥、农药后形成的农田径流,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废水、废物,是我国水环境的重要面污染源。湖泊、水库、河流、海湾的底部沉积物蓄积着多年来排入的大量污染物,称为内污染源,目前已是水体富营养化和赤潮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内源污染还会释放出蓄存的重金属、有毒有机化学品成为二次污染源,对生态和人体健康造成长期危害。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对污染源的 控制和治理,特别是加强源头治理。

   从我国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一直未得到遏制,主要表现在:森林覆盖率低,增长缓慢,部分地区覆盖率减少;草地生态破坏加重;水土流失仍然严重;荒漠化面积扩大。为了遏制这种恶化的趋势,近年来国家已将生态环境建设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制定规划,加大投资。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两类内容:一类是以封育保护和植树种草为主要手段的植被建设;另一类是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包括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这些重大举措必然对我国江河湖库水环境的改善产生深远的影响。

1.2 运用水利工程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实践 近几年来,为改善流域的水环境,恢复生态系统,水利部加强了流域的综合管理,通过统一调度,使黄河、塔里木河及黑河等流域的趋于恶化的生态系统得到了初步恢复。

   黄河全长5464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580亿立方米,仅为长江的1/17,属资源性缺水。加之管理粗放,用水无序无度,自1972年到1999年间,有22个年份发生断流。2000年起实行统一调度管理,初步扭转黄河干流10年来持续断流的局面,使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改善。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全长1321公里,水资源总量429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降雨量仅40毫米,属于极端干旱区。加之水资源管理不善,用水无度,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导致下游大西海子以下363公里河道自70年代起断流。生态系统严重破坏,胡杨林面积减少,草场退化,沙漠化面积增加。为了抢救塔里木河下游日益恶化的生态系统,2O00年5月起,水利部组织4次向塔河下游应急输水,博斯腾湖累计输出13多亿立方米,大西海子水库下泄7亿立方米,重现台特玛湖,结束了塔河下游3O0多公里河道近30年的断流历史;挽救了濒临消亡的沙漠植被,胡杨柳复苏,天鹅返回,生态系统呈现恢复势头。《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

   黑河起源于祁连山,全长821公里,跨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处于严重干旱区。自80年代以来黑河下游河湖干涸、荒漠化趋势严重。胡杨林及下游地区林灌草甸草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草地植物群落也由原来的草甸草地群落向荒漠草地群落演替。为了缓解生态系统恶化的局面,自2000年7月起对黑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2002年7月第7次“全线关闭,集中下泄”调水,到达下游干涸十年之久的东居延海。随着湖区水面的形成和扩大,一群群鱼鸥和水鸭子迁徙湖区,成群的骆驼赶来饮水,生态系统出现复苏的趋势。为进一步对黑河进行综合治理,《黑河近期治理规划要点》已经批准。

   以上事实说明,水利工程不但在防洪、供水等方面作用巨大,而且在改善江河湖泊流域的生态系统方面也是大有作为的,流域生态系统的改善对流域的经济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作用更大。生态建设已经成了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是:一个地区,一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改善,反过来对于改善水质会产生什么影响;新建的水利工程如何避免或降低对原有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进而使水利工程建设除了能满足人对水的多种需求的同时,还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在一个健全生态系统中的水

   讨论的问题是:考察水质状况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考察水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进而讨论在一个健全的生态系统中的水质问题。为说明问题,我们先分析两个案例和一项技术。

2.1 河北省两座水库对比引起的思考 洋河水库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总库容3.586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755平方公里。另从其以北的桃林口水库通过引青济秦渠道引水到洋河水库,但近年引水量减少。洋河水库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管线为秦皇岛年供水5500万立方米。近年来,水库水质测验为Ⅳ-Ⅴ类,主要污染因子为COD、T-P、NH3-N,藻类(水华)浓度高,初步认为是铜绿微囊藻或是水华微囊藻,这种水对人体肝脏危害较大。洋河水库水质恶化,富营养化严重,已经引起秦皇岛市的不满,以至计划另辟供水水源。从污染源调查看,实际上水库周边并没有工矿企业,仅在秋季周边农民加工淀粉制作粉条,废水排入水库,另外就是农田面源污染及附近3个村镇的生活污水造成的轻度污染。

   与洋河水库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与其相距几十公里的桃林口水库。桃林口水库水质为Ⅰ—Ⅱ类,水体清澈透明,这在海河流域实为难得。原因何在,桃林口水库周围生长着华北地区罕见的茂密森林,已经被严格封山保护,水陆交错带水生植物、陆生灌木错落有致,库区内水鸟飞翔,鱼类潜泳。再看洋河水库的生态环境。水库周围山上林木覆盖率低,不少山峰近乎是秃山。水陆交界带裸露,近乎空白。库内几乎无大型水生植物。人们不禁要问:两座水库的降雨量(600~700mm)、气温等自然条件几乎相同,为什么水质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2.2 莱茵河“鲑鱼2000计划”的原由 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流域面积18.5万km2,河流总长1320km。流域内有瑞士、德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等9国。二次大战以后莱茵河沿岸国家工业急剧发展,环境管理工作滞后,造成污染不断蔓延,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到70年代污染风险加大,专家认为“莱茵河状态近于昏迷”。大量未经处理的有机废水倾入莱茵河,导致莱茵河水的氧气含量不断降低,生物物种减少,最具代表性的鱼类—鲑鱼开始死亡。1986年,在莱茵河上游史威查豪尔(Schweizerhalle)发生了一场大火,有10吨杀虫剂随水流进入莱茵河,造成鲑鱼和小型动物大量死亡,其影响河段长达500多公里,直到莱茵河下游。事故如此突然和巨大,无疑对莱茵河如同雪上加霜。社会舆论哗然,立即成了公众的焦点。成立于1950年的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ICPR)于1987年提出了莱茵河行动计划,得到了莱茵河流域各国和欧共体的一致支持。这个计划的鲜明特点是以生态系统恢复作为莱茵河重建的主要指标,这是以流域敏感物种的种群表现对环境变化 进行评估的方法。主攻目标是:到200O年鲑鱼重返莱茵河,故将这个河流治污的长远规划命名为:“鲑鱼—2000计划”。这个规划详细提出了要使生物群落重返莱茵河及其支流所需要提供的条件,治理总目标是莱茵河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骨干”。沿岸各国投入了数百亿美元用于治污和生态系统建设。到1995年,对行动计划的执行进行了检查。报告指出,工业生产的环境安全标准已经在严格执行;建设了大量的湿地、恢复森林植被,建立了完善的监测系统,为使鲑鱼及其它动物群落重返莱茵河,完成了一批新型鱼道建筑物的工程计划。到2000年莱茵河全面实现了预定目标,沿河森林茂密,湿地发育,水质清澈洁净。鲑鱼已经从河口洄游到上游-瑞士一带产卵,鱼类、鸟类和两栖动物重返莱茵河。莱茵河整治经验是,水环境改善的目标不是简单用若干水质指标来衡量,而是将目标确定为恢复一个完整的流域生态系统。这种目标建立在这样的理念基础之上:洁净的河流应该是一个健全生态系统的骨干。

2.3 生态方法修复水体技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生态方法水体修复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动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生态方法水体修复技术包括: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生物膜法处理技术、土地处理技术及生物操纵技术等。人工湿地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共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其工作原理是:污染物与植物的茎部的接触靠电化学作用产生沉淀效果;植物的根与茎的吸收去除污染物质;附着在植物茎部和根部上的微生物的吸附分解作用对水进行净化。生物膜法是指用天然材料(如卵石)、合成材料(如纤维)为载体,在其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物膜,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其反应过程是:基质向生物膜表面扩散;在生物膜内部扩散;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与催化剂发生化学反应;代谢生成物排出生物膜。土地处理技术是以土地为处理设施,利用土壤-植物系统的吸附、过滤及净化作用和自我调控功能,达到某种程度对水的净化。生物操纵技术的原理主要是是利用营养级链状效应达到净化水的目的。比如在湖泊水库中投放经选择的鱼类,用以吞食另一类小型鱼类,藉以保护某些浮游动物不被小型鱼类吞食,这些浮游动物的食物正是人们所讨厌的藻类。生态方法水体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低廉,还可以结合景观改善及城市地区场所休闲建设。这种技术在国内外都已经有一些成功的工程实例。生态方法处理污水技术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界本身对于江河湖泊就具备一种很强的净化能力,生态方法处理污水技术不过是对自净能力的一种强化,是人们遵循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一种尝试。

   那么水体自净能力的机理是什么,生态系统自身规律又是什么。众所周知,所谓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与其环境组成的系统,其中各成员借助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在这里撓低硵一词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它由一些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成;二是这些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在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计算模
    期待一个真实的中国生态系统
    美国基西米河生态恢复工程的
    生态水工学的工程理念
    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评估框架
    人口移动,一种生态入侵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
    生态系统的概念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